首页 -> 2007年第7期

高职保险专业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探讨

作者:焦红丽




  [摘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本文从保险专业特点及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出发,分析目前保险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该专业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保险专业 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做为一项改革措施,在其推进的过程中,区分不同情况、开展充分的可行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的专业不同,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能否在现阶段实行半工半读不可一概而论。笔者做为保险专业课教师,基于多年来对该专业办学现状及方向的思考,仅对保险专业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高职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业的表现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同时,随着保险市场主体数量的快数增加,保险行业成为拉动就业的一支非常活跃的力量。截至2006年底,国内保险公司已近百家,还有130家保险中介机构,它们对各类保险人才的充分需求,为保险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公司的就业岗位主要分为管理(内勤)和销售(外勤)两大类。管理岗收入稳定、工作压力相对较低,因此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青睐。然而,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发现,进入管理岗必须有本科学历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共同的标准,今后随着毕业生的增多,这个标准更会水涨船高。所以,高职层次的毕业生如果把就业目标定位为管理岗是不现实的。
  保险销售岗就是做保险业务员,也称保险代理人。目前这个群体学历水平偏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5%,而保险专业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今后,随着市场的成熟、主体的增加、监管的严格,保险公司和客户对业务员的专业水平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懂理论、有技能、讲诚信、综合素质高的销售人才将倍受欢迎,鱼龙混杂的保险业务员队伍必将面临重新洗牌。从这个角度讲,做为以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为方向的高职院校,应将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素质的保险业务员,这是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大难点。
  
  要想培养学生成为一流的保险业务员,必须着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概言之即思想品德修养、专业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从几年来的教学情况看,虽然我们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但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一大难点,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
  1.课内实训缺乏真实情境。当前高职院校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巩固基础理论,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二是建立实训室,为学习保险业务流程提供仿真环境。然而,既然我们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于保险销售,以上两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销售能力显然是不够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真实情境。例如,在保单推销模拟中,客户和业务员都由学生扮演,即使学生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但由于他们无法模拟出各种身份、不同年龄客户的真实反应,使扮演业务员的学生难以把握客户真实的消费心理。因此,很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的模拟与现实存在较大的距离。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真正的客户是唯一的选择。
  2.毕业实习难以监控。毕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的重要一环。几年来,我们陆续将保险专业学生安排在几家保险公司实习,每届为期半年。最初全部安排在管理岗,随着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近两年我们把学生全部安排在销售岗实习,然而管理上的问题随之暴露出来。由于各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的管理都是一个模式,即早上八点到公司参加晨会,会后的时间业务员自由支配,保费收入是阶段考核的最主要指标。实习的学生被分配在销售团队后,因为没有人脉基础,完全靠“陌生拜访”来推销保单,难度很大,加上没有绩效考核的压力,在拜访客户的尝试中遇到挫折,很多学生选择了放弃。每天晨会后学生是否出去展业,团队主管及实习指导教师难以时时监控。在这种情况下,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毕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三)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实训效果不佳、实习难以监控,这看似两个方面的问题,而从深层次思考,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校企分离,教学资源缺乏有机整合。要解决这个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必须在校企之间搭建合作办学的桥梁,而教育部提出的工学结合、半工计读的培养模式为此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它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代表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是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认为,半工半读模式既不同于课内实训,也不同于毕业实习。具体到保险专业,可以尝试按照以下思路操作:在一年级开设保险基础理论课及各门公共课,从大二起开始实行半工半读,实践与教学同步进行。不再单独开设专业实训课,其教学内容整合到半工半读任务之中。
  具体作法是:组织保险专业学生在第二学期末参加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要求全部通过并取得资格证书,而后在当地选择一家寿险公司和一家财险公司,为学生办理入司手续。从第三学期至第六学期,每天上午学生到保险公司工作,参加晨会、拜访客户、推销产品、熟悉市场。下午回到学校正常上课。
  这样做的好处是:
  1.教学紧贴实践。保险公司的晨会实际上是业务培训的一种形式,主持晨会的是保险公司的组训和业务经理,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最贴近实践的老师,学习到最新的产品知识、展业技巧,分享到成功的经验。
  2.加强监督,提高实训效果。学生上午参加实践,下午回到课堂交流体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践体验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针对性、实用性更强。同时,教师每天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记录、评价,随时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3.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保险业务员是一个完全凭借自身能力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职业,竞争压力很大,对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们提早进入这个行业,可以了解这里的生存法则,有充分的时间调整心态,对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4.获取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学生们通到自身劳动,赚取保险业务佣金,既可以用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还可以借此提升职业认同感,增强学习动力。
  
  (四)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保险业务员工作很辛苦,而学生往往眼高手底,不能安心工作,对企业的规章制度的适应也要有个过程。学校要与保险公司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管理办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
  2.学校要与保险公司协商,制订出适合学生的业绩考评指标,保证学生劳有所得。合理的报酬既能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又为学生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可能。同时,要和企业共同制定有关学生安全处理方面的协议,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
  3.学校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沟通,保证合作的长期性。由于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存在共同的利益点,良好的合作能实现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学生们完不成销售任务,不能给企业带来期待中的利益,保险公司对学生的态度很可能会改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业绩,另一方面要与保险公司保持经常、充分的沟通,使其认识到校企合作所具有的长期的、潜在的价值。
  总之,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各类保险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做为相关的高职院校,有责任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建立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符合高职保险专业的教学特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邢晖. 多角度解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N] . 中国教育报,2006-12-8.
  [2]刘晓明. 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 . 职教论坛,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