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的思考

作者:郑扬波




  [摘 要]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市场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提出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改进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材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步伐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作为培养高级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然而,在教材建设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明显示滞后。特别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上,更是不尽如人意。《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系高职生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它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系统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过硬的教学质量,教材是基础。笔者深入分析了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多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发现了很多普通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材建设思想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背离,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因编写相对容易,内容相当固定,所以目前市场上此教材层出不穷,多如牛毛。但很多都是粗制滥造、鱼目混杂,基本上都是大学本科教材的翻版和压缩,其教材编写思想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严重背离,只重数量,不重质量。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非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术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所使用的材料也应该不同。这种错误做法完全忽略了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也体现了教材建设者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解不深入。
  2.教材内容陈旧,从理论到理论,不重实践应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更是突飞猛进。然而很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内容却相当陈旧,很多知识早已过时。如很多教材在讲解微机操作系统这一章节的时候仍以Windows 98为蓝本;在讲解办公自动化软件时以Office 97或2000为基础。然而市场应用主要以Windows 2000/XP和Office XP/2003为主流,所以知识体系相对陈旧,与市场要求脱节。还有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理论讲解,很多繁琐高深甚至无用的理论知识充斥其间,几乎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导弹”。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正是实践在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的计算机理论都可以找到它的实践基础。如果教材内容只从理论到理论,忽略具体的实践应用,计算机的学习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对教材使用者了解不足,忽略对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教材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任务就是要对教材使用者进行深入调研,这里主要是对高职计算机系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内容进行准备把握。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很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层次与体系结构混乱,内容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计算机水平;有些理论叙述空洞苍白,缺少形象生动的图片或举例,教材总体让学生感觉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成就感,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大为降低,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有些教材让人感觉是学术专著或学术论文,从教师角度编写教材,不是要让学生“便于学”,而是让教师“便于教”。大部分学生自学教材有相当大的困难,这种教材如果没有老师教,学生几乎无法自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笔者目前正在为学院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在编写过程发现以上诸多不足并不是无法避免的,有些问题甚至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和办法。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写建议。
  
  1.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中心,采用“情景问题驱动”、“案例教学”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遵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从就业和岗位的角度出发,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以情景问题驱动和具体的实例案例来组织教材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即以成功就业为根本目标。这就要求教材内容需紧跟时代和市场的步伐,与时俱进,引进一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技巧。同时将一些高深的计算机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抛弃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陈旧的、无用的、繁琐的理论知识。以岗位为中心和情景问题驱动即通过设置较为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担任一定的实际的岗位角色,如办公文员、报表制作员、数据分析员等岗位,并分配相应的任务,能让学生提前在学校感受就业,了解未来就业岗位上的实际工作,掌握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让他们知道学以致用,从根本上增强了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
  2.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授之以渔,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传播知识,而不是向世界宣告您又发现了什么新理论。如何让读者能更快地汲取书中的营养,如何让教材内容符合教材使用者的口味,这是教材编写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教材建设初期,应发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教材使用者进行调研,主要对象是高职学生,也包括一定量的教学人员。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及爱好和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知识层次与结构等重要信息。从学生的角度和实际水平出发,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结合,避免以“论文笔法”来写教材。特别是在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这一章节,由于理论知识较多、较杂,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的计算机文化教材,基础理论不能太深,要强调通俗易懂,实用、够用并重,让理论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理论知识后面配备相应的习题和软件项目实训。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向学生授之以渔,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学习计算机基础,进而学会如何去学习计算机这门学科,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门课程。 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然而在教材的写作似乎已进入“工业化大生产和泛滥”阶段的今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也成了“教材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充分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以就业和市场为主导,保证教材质量,努力开发出适应学生,适应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