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中专数学活动课初探

作者:樊 姿




  [摘 要]活动课是中职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活动引导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完成知识点的重组,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做到学以致用。本文将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节为例,围绕四个活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活动课在教学上简单应用。
  [关键词]活动课 中职数学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长期以来,中专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如何改善课堂教学,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垄断课堂的状况,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转化为了组织者和引导者,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数学思维能力。本文将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内容,展示一次数学活动课的基本过程。
  
  (一)课程内容及活动方式。
  
  这一部分将在数列概念的基础上研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课前向每个学生发一张作业纸,上面有如下四个问题:
  1.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早期,撑杆跳高纪录近似地由下表给出:
  
  你能看出这四次撑杆跳高纪录所组成的数列,它的各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在1920年举行的奥运会上,撑杆跳高纪录大约会是多少?
  2.我们从开始数数时,就接触到了自然数列:1、2、3、4……现在,我们将这个数列中的奇数拿出来,构成一个新数列:1、3、5、7……,那么,这个数列的各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知道这个数列的第100项是什么吗?
  3.我们仍旧从自然数列中拿出一些数字:1、4、7、10、13……,这个数列的各项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它的第100项是多少?如果我们再构造如下数列:2、6、10、14……,它的第100项是多少?
  4.一般地,给出数列{an},满足从第2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d,那么,你可以用a1和d把an表示出来吗?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逐步提示教学内容。学生按一定的规则(可以是座位、学号、作业组等)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各个小组的进行情况,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但绝对不允许介入的过多。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统一处理。
  
  (二)活动过程。
  
  这张作业纸的第一个问题是奥运会的撑杆跳高纪录问题,数字的变化非常有规律,学生极易发现,完成此问题的作答。第二个问题为奇数列问题,各项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但计算这个数列的第100项就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大部分学生的方法是采用2n-1,令n=100来计算。虽然学生采用的2n-1,与我们实际上推导通项公式的方法并不一样,但毕竟已从具体问题过渡到了数学抽象。第三个问题仍从学生熟悉的自然数着手,依次加3是学生对此数列的第一印象。此时找第100项,如果仍然应用上一个问题的方法,直接去看出an的表达式已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们需要去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学生的一般思路为:4=1+3,7=4+3=1+3+3=1+2×3,10=1+3×3,13=1+4×3……那么第100项应为1+99×3。这个问题的第二部分与前一部分是完全类似的,加入这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加深印象。第四个问题给出了等差数列的定义,从而脱离了具体的数字,完全成为数学抽象。学生们首先要搞明白“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常数d”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把我们通常的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是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的数学素质之一。也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反复地诵读,学生们才能将这句话转化为:a2-a1=d,a3-a2=d,an-an-1=d。教师要耐心让学生去想,不要过早地给出答案,学生自己跨过了这道坎儿,数学能力就会有一定的提高。一旦得到了an-an-1=d,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大部分学生马上就会与第三个问题联系起来,将an-an-1=d变形为an=an-1+d,从而得出a2=a1+d,a3=a2+d=a1+2d,a4=a3+d=a1+3d……an=a1+(n-1)d。得出an-an-1=d后,也有的学生会利用书中的方法(将a2-a1=d,a3-a2=d,a4-a3=d,……an-1-an-2=d,an-an-1=d相加,得出an-a1=(n-1)d,则an=a1+(n-1)d)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发现第二种方法的学生比较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因为这种消项的方法是我们在学习数列知识时经常用到的技巧之一。得出通项公式后,老师可以通过测验的方式将课本281页的例1、例2、例3处理完,加深学生对公式的掌握。
  
  (三)体会与感受。
  
  在活动课的授课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1.活动课在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确实有着其它课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此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完全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前怕狼,后怕虎”。
  2.活动课并不能只有“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们可以探究出数学中的某些定理、推论,接下来,要“练”,对教科书上的例题、习题要认真地练,这是一个定理、推论的应用、内化过程。只有反复地去运用,学生才能将相关知识真正掌握,在上面所提到的活动课中,书上283-284、287及289面的习题要当作作业留给学生。活动与适当的练习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