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浅论《基础会计》中的概念教学

作者:于中伟




  [摘 要]概念在《基础会计》中面广量大,贯穿整个知识体系始终,它是构成会计学大厦的基石。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概念的实质,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关键词]概念教学 认知规律 知识体系
  
  《基础会计》中的的概念是学习会计的核心,会计工作离不开帐务处理,进行帐务处理首先要判断经济业务所适用的帐户和使用的会计方法,以概念为基础的会计原理和众多的会计帐户概念构成了会计知识体系的细胞,掌握了这些概念,会计学大厦就有了砖瓦基石。
  
  (一)概念的引入。
  
  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在引入时,教师要根据概念的类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概念还原到经济业务实际中去,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可以是参观、见习,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或者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例如在会计核算概念的教学中,仅从教材中的定义来看,是用学生所未知会计方法概念给会计核算下定义,而教学进度又不允许我们先把所有的会计方法先弄清楚再学习,这时可通过参观会计工作流程,观看教学片的方法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增加感性认识。
  
  (二)概念的形成与深化。
  
  引入概念后初步形成的概念往往具有片面性,表现在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认识上呈现零乱状态。教师要适时地抓住重点,突出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消除无关紧要的特征带来的干扰,这时就要对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一属性的一个个、一类类的现象或事物。可让学生先试着给一个概念下定义,然后和教材中的定义作比较看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判别有多大。例如:资产的内涵是资源,外延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握有了进入概念大门的钥匙。这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2.概念的类型。
  《基础会计》中的概念因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各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在教学中对它们进行分类有助于概念的深入领会(1)原理类概念。如会计要素、帐户、复式记帐法、试算平衡、会计平衡式、会计原则等。(2)直观名词类概念。如会计凭证、帐簿、会计报表等。(3)会计科目和帐户类概念。会计科目和帐户的名称占《基础会计》中很大一部分比重,它是对会计要素的细化,也是帐务处理的基础,要着重从性质、核算范围、记帐方法、期末余额等方面去掌握。如主营业务收帐户性质上是损益类帐户,核算范围是销售商品所发生的收入,记帐方法是:贷方登记已售商品的销售收入,借方登记期末将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转入“本年利润”帐户的数额。结转后应无余额。(4)技术方法类概念。包括七种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和其他的方法。如对帐、结帐、错帐更正方法等。
  在教学法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概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理类的概念结合用尝试法、反例法;直观名词类概念结合用实物展示法;技术方法类概念结合实际操作法等进行教学。
  
  3.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为了更加深入掌握概念,除了理解其内涵、外延、类型等外,还应找出概念与构成它的要素、性质、用法等方面和它相近的另一概念的异同点及联系,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体系。(1)相邻概念。如:科目与帐户;资金与资产等。((2)相反概念。如:收入与支出;成本与利润等。(3)并列概念。如: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借贷记帐法与增减记帐法等。(4)从属概念。如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资金与现金等。弄清了易混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防止错用要概念,提高概念的应用能力。
  
  (三)概念的巩固与应用。
  
  巩固是概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在形成概念后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训练、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答、探索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内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如:科目和帐户的概念可以通过做分录的方式来巩固和运用,原理类的概念可通过编制练习题和案例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学生认识水平的又一次飞跃。因为概念的获得是由个别到一般,概念的应用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它不仅使已有的知识再一次具体化,而且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概念的学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综合运用类比法、演绎法、比较法、直观展示法、模拟法、操作法等多种方法教学,还要注意知识体系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前后概念之间互相渗透、比较、归纳,以达到循环上升、融会贯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