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论如何培养和构建 新时期大学生的荣辱观

作者:邹欣云




  所谓大学生荣辱观是指用光荣和耻辱的概念评价大学生的行为和履行社会义务而形成的道德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同时更为新时期培养和构建大学生正确荣辱观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大学生荣辱观状况分析。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作为“天之骄子”,其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和社会的前列。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荣辱意识,比如说:爱国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规守纪、艰苦奋斗等等。但也不容忽视,新的历史时期,这些优良的荣辱意识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主要有: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得部分大学生以无私奉献为荣、见利忘义为辱的人生观发生偏移。新时期的大学生始终以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用无私奉献、集体主义、重义轻利等优良传统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但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利益成分多元化,使得不同地区、不同人员之间拉大了彼此间的收入差距,也使得社会上涌现了一些高收入的阶层。而且,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与物的关系。这种情况反映到校园以后,在大学生的思想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使他们产生心理失衡。这对以无私奉献为荣、见利忘义为辱的优良情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及国际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以树立革命的理想信念为荣、崇洋媚外为辱的世界观发生嬗变。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国际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为荣、以崇洋媚外为辱的世界观发生嬗变。加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致使“马列主义灵不灵、共产主义行不行”的疑虑长期萦绕在人们的头脑中。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大学生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荣、以崇洋媚外为辱的世界观发生嬗变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构建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在思想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必经之路。“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很难想象,一个鲜廉寡耻的人会是一个有德之人。德之为德,礼之为礼,最终均要求诉诸心灵的拷问与自律。而荣辱观正是这一拷问与自律的道德底线,进而约束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知荣辱,才能明是非、辨美丑。一旦荣辱不分,就势必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西方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人……,他们认为,耻辱是德的根本,对耻敏感的人,就是遵守所有善行准则的人”,“知耻之人,有时可以译为有德之人”。虽然他举的是日本人的例子,但由此也可看出荣辱观的培养对于提升个体道德情操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西方文化的侵蚀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和荣辱意识的缺失,进而损害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形象,为之“抹黑”。相反,只要我们发扬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更主要的是以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荣辱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能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认识和不良倾向,就能保证和促进我们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2.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是融洽校园关系的重要举措。以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孙子曾指出“上下同欲者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种情况下也根本不可能发生马家爵之类的恶性校园案件。到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许多优秀班集体之所以发展形势很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同学之间关系融洽,班里凝聚力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培养和构建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因为只有知荣辱,才能明是非、辨美丑;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自觉地追求真善美,拒绝假丑恶;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总之,如果每个成员都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将其转化为实践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那么也就能够使得同学关系融洽,并最终转化为强大的校园凝聚力。
  
  (三)培养大学生荣辱意识的途径与对策。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必须毫不动摇地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荣辱意识属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分,它根植于整个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离开意识形态,大学生耻辱意识就无异于“水中浮萍”和“无本之木”。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发展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科学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的荣辱意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荣辱意识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此,必须强化三点认识:一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作为大学生,我们的荣辱观必须与此保持高度一致;二是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真理,这也要求我们的荣辱观必须与它保持一致;三是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带领新中国从无到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指南针”,这更要求我们的荣辱观必须与它保持一致。
  2.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必须深入不断地强化学生干部人格力量的垂范作用。学生干部保持良好的人格魅力对于开展大学生的工作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干部身份特殊,对普通同学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尤其是青年学生,其荣辱观的形成往往是通过学生干部的言行来带动的。俗话所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指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学生干部的人格魅力不是天生的。一方面,需要科学的理论武装。理论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因此务必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有了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才能更加全面和自觉。”另一方面,需要依赖群众,广泛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浩然正气,不仅把荣辱意识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也应当转化为敢于抵制他人“不耻”之事的自觉行动!
  3.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必须强化严明的纪律制约。荣辱观与纪律、制度有着各自的特点。从维护和保障校园的稳定与发展来说,两者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荣辱观主要通过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来增强荣辱观念,让“羞耻心”成为形成道德的内在动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遵纪守规的自觉性。而纪律属于他律,通过成员的惧怕心理,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发挥作用。正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也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光靠单纯地培养荣辱意识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纪律作保证,一个缺乏荣辱观的人,在面临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抉择时,在制度不健全或不完善时,在各种不健康思想侵袭时,往往会滑入违纪的泥潭。所以,一方面,要整体推进,构建完整的制度体系。一是制度门类要完备,包括纪律、规章等;二是完善制度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在一些关键制度上率先取得突破。校园制度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既不能只在一个方面、某个领域进行,也不能不分轻重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在总体规划的情况下,有重点地实施突破。根据调查研究,校园制度建设应在人事制度和奖惩制度上作为改革重点。主要是对标准实施量化,少定性评估,多定量评估,减少“领导说了算”的评估标准,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