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谈如何搞好贫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

作者:马 春




  [摘 要]要搞好贫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就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道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关键词]筹措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科研 信息共享
  
  贫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从目前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谈一谈搞好贫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个人看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特别是贫困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笔者认为只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认识是不够的,在我国的国情下,只有先解决了决策者的头脑,问题才会明朗。只有领导深入了解了当前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了影响贫困地区信息技术应用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贫困地区有效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从而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步伐。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贫困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学校、硬件的差异极大,必须调动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可采取“引资修建、借鸡下蛋”等办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而在贫困农村信息技术开展过程中充当主角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接受过完整、系统的专业训练,教师的专业成长走的是非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教师的信息技术及其理念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严重的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推广,甚至扭曲了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本意,导致了在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为零,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教学生信息技术课本所需传递的知识,而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度,实现教育信息化。显然对其他的学科教师来说,在做好本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再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有些力不从心。这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师都被紧张的工学矛盾困扰着,除此之外更不能让教师安心的是县里组织的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等等一系列的学习费用将由教师本人来承担,原本就很低的工资基础上还要承担昂贵的学习费,实难实现。要提高贫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就必须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四)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构建教研网络,要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信息技术课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五)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县域范围内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各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并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还要加强县域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可省时、省力,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共享,使贫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
  贫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