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品德的特点及德育措施

作者:梁 年




  发达地区的中职学生,不仅学业成绩与普高学生存在差异,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也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
  
  (一)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中职学生身上发生的作用尤为显著。
  
  中职学生政治上关心国家大事,但对了解和参加政治活动缺乏热情;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独立自主需要,却对学校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教育有逆反心理,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却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生理的成熟、能力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却盲目自信,却又带有极度的自卑,认识事物只会横向比较,不会纵向分析,处理事情则自律少,规范差。这些矛盾使相当数量的(30%左右)中职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莫名其妙的烦躁、波动、消沉、狂热等现象经常发生。“双重效应”背景下“学坏容易,学好难”导致了中职学生的一些普遍性弱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等等,这些缺陷已经成为现在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
  
  (二)德育内容丰富与德育方法缺乏系统化并存。
  
  从德育的范畴看,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都成为学校德育涉及的领域;从具体内容看,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30多项内容都进入了学校德育。丰富的德育内容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如何整合极为广泛的内容,推进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内容丰富的同时是方法的多样灵活,民主性、实践性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大量涌现,已经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但是,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 ”去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因而大多数校长和教师仍然长于“管”和“灌”,而短于“放”与“导”。所以,如何把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系统化、常规化,使广大教师习以为常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三)德育工作目标明确,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本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德育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重他律轻自律,重外显轻内化,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限制、防范和改造,忽视引导、熏陶、塑造的倾向,造成了目标结构的片面性和不合理,导致了德育功能的不完整。以前,学校德育过分突出政治功能,甚至以政治功能代替德育的认知功能、情感功能和审美功能,排斥德育促进和完善人自身发展的功能,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校德育阵地大大缩小,严重影响了德育效果。德育实践告诉人们,道德素质教育只有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及其对道德的认识能力水平,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增强德育实际效果。近年来,人们在科学育人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德育规律,对德育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成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注重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强化养成,在养成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注重了使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劳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认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规范自己的行为。重视实践、强调养成已成为德育 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向。
  
  (四)德育组织社会化、网络化。
  
  前几年,我们的中职德育工作之所以未尽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互为环境的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协调不够,缺乏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经验,未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近年来的德育研究与实践告诉我们,要取得中职学校德育的最佳效果,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形成德育教育的网络,齐抓共管,一起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扈中平《教育目的论》)。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这一宏观的角度看,我们的德育任务确实是任重而道远的。目前的社会风气也向我们敲响了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的警钟。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使学生懂得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做人,他们才能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如果做人这个基础没打好,其它都是空谈。基于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开放地区的中职学校大多进行的措施的研究和改革创新。
   1.正视现实,处理好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这些对青少年学生是活生生的正面教育。同时,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要怨天尤人,要看到我国社会道德水平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上升的、“爬坡”的。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由人身依附走向人格独立,由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结合,由非主体性走向主体性,是道德进步的主旋律。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绝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腐败现象就放弃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必然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独立人格、公正、平等、自由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法则,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人生观、幸福观、荣辱观、义利观、自然观、家庭观、职业观等等,调节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这些道德法则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因而在总体上,体现为一种历史的进步性。要立足学校小环境,引导学生善于历史地分析,全面的比较,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作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优化学校小环境,建立健康的校园文化,也会对社会大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2.发挥专业学科的德育功能,把专业学科教学工作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认识到任何一门专业学科教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有形或无形地涉及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生每天有6—8小时直接与教学相联系,如果在专业学科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一般来说,从专业学科教师、班主任的比例看,占教职员工3/4以上,如果教师的专业学科教学放弃德育,那么加强德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近年来,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研究学科教学的教育性,探索学科德育功能的理论、途径和方式。由于中职学的专业性较强,所以还可以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利用社会性的的德育基地完成德育任务。
  3.重视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网络。建立家长学校,开家长讲座,社区进行亲子活动、建立家庭心声服务站等已形成一股德育合力。目前,学校与社区、街道、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和名胜古迹等建立牢固的联系 ,建立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国法军事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等一批德育特色基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活动,已经成为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
  4.德育课程化。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内容逐步实现全面、系统、具体。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不同的特点,它必须充分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有效的教育内容必须与社会的、区域的乃至学校的具体背景相联系。这很容易造成学校德育宽泛、无序。各个学校通常都能够从实际出发,联系具体实际,进行大量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大都对提高学生德育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而言,其全面性、系统性、必要性从量和质上缺乏教育的规定性,必然造成德育的盲目性。克服盲目性、明晰规定性的基本途径,就是德育课程化,使德育的目标内容、计划和方法成为广大教师自觉操作的规范。借鉴世界上先进国家以课程方式明确规定了德育的训练项目、时间和程序的方法,这种课程与学科课程从规定上和实施上的不同特点在于,有共同的明确目标和相对统一的教育要求,但在内容和方法上有相对的选择性。
  5.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法。过去的学校教育,只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但没有教学生认识自己及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革除自身不良的性格习惯等问题,均不过问,使其成为教育目标不能涵盖的空肉地带。从内容上看,这些亦应纳入“学会做人”的教育研究中来。心理素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心理素质基础之上的,如果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也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