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薛 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就数学教学中依据学科特点,从教和学两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什么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能力是培养出来的,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创造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就整体而言,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教”的能力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的能力,换言之,“学”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创新的能力。另外,竞争可以激发出创新能力,
(二)数学教学的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新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
2.活动式教学。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探索式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创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三)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
1.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鼓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2.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散思维和诱发学生的灵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而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灵感是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数学教学中要灵活多样地贯彻这些思想才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索,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 、9/23 、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把纸反过来观察题目,则变为(7/3 ,13/6 ,23/9,25/12 ),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邹施凯.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会创造[N].中国教育报,2001,07,26.
[2] 聂北茵.关于创新能力的对话[N].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