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让职业学校的哲学课活起来

作者:曾建球




  [摘要] 受中职学生思维特点的影响,抽象性很强的哲学课往往使他们感到深奥、枯燥。如何使抽象、枯燥的哲学课变得生动而鲜活呢?本文从课堂氛围、教学语言、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一套促使哲学课活起来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哲学课 教学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对缺乏抽象性思维能力的中职学生来说,抽象性很强的哲学常识,往往使他们感到抽象深奥、枯燥乏味。如何使抽象、枯燥的哲学课变得生动而鲜活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无拘无束的思考空间
  
  哲学的本性是思想,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活跃的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和思考,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造力和思维灵性。因此,哲学教师应当积极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无拘无束的思考空间。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对问题的回答、对习题的解答,教师不必强求一致,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例如,讲“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时,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举列讲明某些联系的主观臆造性,引用生活中人们用数字“4”的联系“死”,“8”联系“发”,把“4”当作不吉利的数字,喜欢“8”而忌讳“4”。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有人喜欢用“4”,因为“4”的音符是“发”,这同老师原来的设计不一样。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这种联系,并随机应变,顺着学生的思维提出,“4”就真能“发”吗?引发学生讨论。最后让学生明白,无论“4”是“死”还是“发”都是一种主观联系。教师应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思考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二、讲究教学语言的运用,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想像的丰富,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一是语言力求直观形象。中职学生年纪偏小,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把握能力比较差,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该尽量借助比喻、类比等通俗易懂的方法,深入浅出,启发思维。如讲“世界是普遍联系”时,借用“象棋”的直观形象,用各个棋子之间看似各不相关的联系来比喻“事物的普遍联系”,讲“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借助“脚”和“鞋”的直观形象,用“脚和鞋的关系”类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使枯燥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深奥问题浅显化、趣味化,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二是语言的表述既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又要做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幽默感,并且要尽量做到口语化,而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特别要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喜悦,引起欢乐。如讲“意识的能动作用”时,一句“情人眼中出西施,西施眼中出眼屎”,引发哄堂大笑。让学生觉得哲学课有趣,听哲学课不但能学到做人的道理和理性思维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精神享受;上课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
  
  三、精心设计每一次课的导言,激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如果能在开课前几分钟使学生兴奋起来,关注教师的教学,并由此产生探求的欲望,那么对上好一堂课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次课都要精心设计导言,力争开个好头。有时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开头,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能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提起学习的兴趣,讲“实践出真知”时,从俗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引出问题:“黄鼠狼是偷鸡的‘专家’吗?”。有时用故事或者笑话开头,如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时以徐特立学法文的故事作为引题;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时,把《按图索骥》的典故作为开头,使学生在笑声中开始新的一课。有时用音乐导入新课,不仅渲染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展开联想、思索,如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先播放歌曲《十五的月亮》,然后分析歌词导入新课。有时开课前花几分钟讲评近期时事热点,从哲学层面去分析社会现实,让学生懂得学会哲学终身受益的道理,从而激发学哲学的兴趣,如2005年4月广州及部分城市出现抵制日货的示威活动,教师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分析中日对抗与合作的矛盾关系,使学生学会理性地对待“抵制日货”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填鸭式”的讲授,老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沉沉,其结果是课堂沉闷,学生被动地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把学生当作是要被填满的容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就是要变学生学习的被动为主动。课堂教学如果要论“主角”、“配角”的话,那么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甚至教师是幕后的“导演”。只有确立了这一观念,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活起来,走出传统教学沉闷的困局。因此,好的课堂教学应尽量淡化教师的讲授,强化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疑问,多发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说一说,问一问,读一读,辩一辩,猜一猜,赛一赛,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教师应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多采用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想方设法让他们开动脑筋,启动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准备好一个疑难问题,课堂上先由其他学生进行解答,最后教师作必要的点拨、讲析和总结。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随时提问,要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可以有意挑起争议,引发辩论,驱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如在讲“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时,首先不要给学生正确的分析,而是可这样设问:宗教中的鬼神观念既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那么宗教观念中有鬼神,也即客观世界中一定有鬼神了,请问大家看到过没有鬼神,这一点是不是书本内容出错了?在挑起这一争议后,让学生去讨论和分析。总之,一堂师生共同思考的课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容易取得师生双方都感到满意的效果。
  
  五、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得法往往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色彩、视频、音频等信息符号为一体,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不仅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有趣。如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在大屏幕上用一张“美女”图片进行演示,先出现“下半身(好身材)”,同学们发出“好美”的赞叹声,接着出现全图,露出丑脸蛋,同学们纷纷发出呕吐的声音。最后让大家讨论“这个人美吗?”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很快就使学生懂得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性质的道理。精心挑选电影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在声、色、形的冲击中讨论电影中蕴涵的哲理,这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意识的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前,播放美国大片《黑客帝国》,引起学生对真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现实与想象、人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在讲授完“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之后,安排学生观看刘德华、葛优主演《天下无贼》,然后围绕“傻根”的世界观进行讨论,使学生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认识。
  
  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哲学课的教与学都需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哲学教学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索然无味而变成空洞的说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求哲学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一,要紧密联系学情进行教学。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是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习惯较差的现实,却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力的重任。必须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贯彻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修订符合学情的教学大纲,注重课程的实用性,突出其方法论意义的教学,淡化对原理概念的枯燥记忆。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智力因素等实际,把哲学讲新、讲实,避免讲深、讲难。如在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时,就不要让学生来比较“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这种较难理解的概念。第二,教学素材要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用取自于活生生的现实材料,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来说明抽象的哲学原理,不仅有很强的有说服力,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譬如,现在的年轻人把上网聊天作为时尚,网络语言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讲“矛盾的普遍性”时,先用黑板板书一句网络语言,请学生翻译,然后再将“网络语言的利与弊”引入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就会很容易被调动起来。第三,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要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务求实效。如在讲“透过现象看本质”时,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网络交友”进行讲解分析,教会学生网络交友要慎重。又如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时,针对校园不文明行为,教会学生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哲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让哲学课活起来,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哲学课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宏郝.高校哲学教学创新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4,(12):88~90.
  [2] 孙琥瑭.中学哲学课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1):65~66.
  [3] 孟雪玲.提高哲学课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2006,(2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