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作者:易小兵




  [摘要] “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关键,要强化“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模式创新又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学模式创新的角度,论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要求,并进一步阐述了“导”、“引”、“析”、“论”、“评”五步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设计的基本要求,而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创新性。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模式创新 五步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关键,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模式的创新又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证明,五部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要求,而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之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最主要目的,就是要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主线,通过引导、学习、讨论和自身的实践,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除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外,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很重要。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强化实践性教学,就应达到以下要求:
  1.要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导”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实现“导”与“学”的统一,关键在教师主导性的正确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一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讲解使学生获得真理性知识;二是正确立场观点方法的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提高辨明是非的能力。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明确认识方向。其次,创造条件(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影视片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要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学生主体性,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产生放任自流、随意性的错误。因此,“导”与“学”,两者不可偏废。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掌握好两者的“度”,才可能受到最佳效果。
  2.要处理好理论知识讲授与现实问题分析的关系,使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分析的针对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这一关系,首先,就必须结合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不回避矛盾,运用马克思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典型事例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阐述,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其次,又要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在通过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的同时来提升理论,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创新。
  3.要在学生的行为养成方面加强引导。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充实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影响是必不可少的,但最终取决于个人有没有高度的自觉性。只有具备修养的自觉性,才能产生高度的修养热情,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把自我修养看成一种享受,而鄙视一种负担和压力。同时自我修养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自我修养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完善人格,而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可采用创新型五步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材料为依据,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教学模式。概括地讲就是“导”、“引”、“析”、“论”、“评”的教学模式。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五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的全过程,实现了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培养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探索、创新能力。
  第一步,“导”,即理论导引。心理学家谢里夫认为,个体所持有的态度,应用一个区域来解释,即接受区域或态度不明朗区域或拒绝区域。因此,学生在遇到一个新的观点时,首先会对此进行判断,即弄清自己处于哪个区域,然后根据上述原则来做出改变或拒绝改变的反应。因此,理论导引的重点在让学生“信”做到“以理服人”。所以,对理论进行阐述时,首先,既要回答“是什么”更要解答“为什么是”;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广度是系统性,深度是学术性;其次,要注意方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再次,语言要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煽情”性。通过理论导引与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以显现出理论所特有的以理服人的思想魅力。
  第二步,“引”。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我们就紧接着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音像资料等(以下简称材料)。实际上,材料的准备是教师在课外完成。选取材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三贴近”原则。选用材料,要贴近实际,对大学生而言,学习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实际,通过材料引导大学生大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对学习的认识;要贴近生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消费观;要贴近学生,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多层次需求。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使选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实效性、新颖性、教育性,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便更好地、更生动形象地使学生理解所学理论,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功效。
  2.设疑。要紧扣所学过的理论内容、材料要点,精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交流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3.适度。思考题设计要顾及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等因素,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
  如何引出材料呢?常用的“引”的方式有:①生动地描绘材料内容;②分发给学生文字材料;③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材料;④学生或老师即时表演或利用环境制造出材料所体现的内容。
  第三步,“析”。即让学生带着理论去分析材料。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核心部分。分析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揭示知识理论问题之间的存在联系,以培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寻求变异的能力,使理论内容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论”。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定见解后,就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阐发自己思想、观点、看法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论”。通过自由发言、讨论和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了“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在这一环节,首先需要“圆桌效应”。“圆桌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说法。它来源于围着圆桌就餐。圆桌呈现出的柔和感和曲线美,很容易形成融洽的气氛,使就餐者产生亲切的感觉。有人把圆桌产生的这种效果称之为“圆桌效应”。“圆桌效应”能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和主动接受的状态。其次,当讨论僵持不下、各执一方时,老师要果断仲裁,解决争端;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要有意引导,以达教学目标。
  第五步,“评”,即总结评述。在授课结束之前,教师要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加以引导、点拨,指出已解决的问题和未能解决的问题,促使大学生结合自身发展去深入思考相关问题。尔后要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主题,使学生明确目标方向,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才能做到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既提倡多样化,又要弘扬主旋律。
  总之,这五个步骤的教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的,共同服务于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教学目的。五步教学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模式,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践证明,五步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丛雅姿.高中时事政治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12):20~22.
  [2] 李惠男.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