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作者:马义学 黄德轩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熟练掌握 一题多解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2.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3.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4.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5.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1.教师提问的技巧。教师如何进行提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训练。例如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很简单,回答“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回忆教材上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是培养学生记忆显现性思维训练的过程,而“这道题还有其它答案吗”“这道题还有其它更简单的做法吗”这样的发散性提问就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这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2.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出现一前一后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久,这时,大多是记忆显现性思维的结果,思维活动逐步进入低潮,但仍有学生在积极思维,当某一学生首先取得突破后,思维活动又开始发展,出现第二个高潮,这时产生的是不同于第一个高潮中已显示过的思维成果,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第二高潮的意识和耐心,因而在第一个思维高潮刚过,思维活动开始显现出向低潮发展的迹象时,往往就中止学生的思维活动,结果正是将创造性思维的高潮砍掉,使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受到了抑制。
3.例题讲解的技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主要是知识信息,讲做法、解法和解题过程,将教师或前人的思维结果,通过讲授注入学生的大脑。在实施创新教育时,教师所讲的重点是自己怎样想的?怎样思考的?主要不是讲思维的结果,而是讲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通过教师的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来显示的。无论学生是正确回答,还是思路卡壳,教师都可以在显示学生思维全过程的要求之下,充分利用这一环节,从而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激励作用。
4.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急于评价,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些问题还可让学生课下继续讨论。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1.一题多解,养成习惯。
在平时讲例题时,尽可能多讲些解法,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题多解的印象;在学生练习时,让学生把不同的解法都写出来,使学生养成考虑问题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的习惯。
2.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接受创造性思维。
学生因为讨厌一位教师而不愿学他所教的这门课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你的创造性思维方法,首先要搞好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避免大声训斥学生,要把他们当朋友去关心、帮助,尤其要关心差生。
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形成不可能一步到位,学生对于记忆思维更容易接受,遇到问题马上想到在自己的记忆里寻找答案,一旦找不到就容易灰心,停止思维,这时教师要多鼓励、提示,学生就可能激发创造性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持之以恒、不怕挫折的顽强意志,坚强的决心,要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意识,提高思维效率;要熏陶和培养学生产生和形成创造的意识和欲望。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的创造能力问题,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