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教师如何处理教材
作者:宣金松
[关键词] 超前备课 单元备课 知识链模型 教学模型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是主从关系,教材是为教师服务的。教师应有处理教材的能力,并借助于教材进行备课。教师处理教材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材进行多方位的二度创作的过程。不论是超前备课还是单元备课都涉及到对教材的处理问题。
一、超前备课时对教材的处理
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备课时应做到超前备课。所谓超前备课就是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研读,做到心中有数。其目的:一是理顺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以教材为框架,根据教学需要做出适当的取舍;二是排解难点,为以后的知识单元备课和教学扫清障碍。
二、单元备课时对教材的处理
1.理顺知识点先后顺序,建立知识链模型。
备课的过程是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教学方法等。仅对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顺序来讲,可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合理化,并优化知识点顺序,建立知识链模型。具体方法如下:
(1)抽离知识点,确定知识点清单,关注重点。在精通一个知识单元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教材及参考书把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确定下来,从知识点中再分析出重点(重点一定是知识点,而知识点不一定是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2)将知识点排列形成知识链。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知识点的先后顺序的安排对讲好一堂课、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除教材外还应参考一下其他的参考书,优化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将知识点按合理的先后顺序排成一列就形成了知识链。它是教学内容的精髓,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围绕这条主干线展开。
2.遵循教学规律,借助于教材、参考书处理教学内容(知识点)。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那些简单的、具体的、直观形象的知识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教学规律。下面举例说明:
(1)从简单到复杂。人们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往往把复杂的事物分割成若干简单的事物,通过逐一解决简单的事物达到解决复杂事物的目的。例如在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内的两条连续曲线y=f(x),y=g(x) (f(x)≥g(x) , x∈[a,b])及x=a,x=b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可能会遇到复杂一些的图形(如图所示)。若直接给出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只能生搬硬套,缺少基础理论的支持。这是不可取的。若将这类比较复杂的图形分割成比较简单的图形来处理,就比较容易解决(将 [a,b]上的图形分割成[a,c],[c,d], [d,b]三部分)。这就是教科书中把简单图形面积的求法放在超前位置的原因。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将所有简单图形的面积求法都介绍一遍。然后,再分析比较复杂图形的面积求法。最后归纳出如下结论:凡是两条曲线y=f(x),y=g(x)(f(x)≥g(x))与x=a,x=b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都是上方的函数减去下方的函数在[a,b]上的积分。综上所述,备课时应从复杂着眼(从复杂现象中分析若干必备的简单现象)、从简单入手去编写教案。
(2)从具体到一般。 数学概念往往是通过观察客观事物的特征抽象出来的,例如导数定义的前面往往给出几个引例。在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些实际问题与导数概念之间的关系。由实例到导数概念的过渡性描述,许多教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介绍,但都大同小异——若将实例中的实际意义抛开,单纯地从数量关系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因变量相对于自变量的变化程度。由这些共同的特征,就抽象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数学概念——导数。这样的描述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3)从形象、直观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般而言,数学中的定义、定理等相对于图形来讲比较抽象。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尽量借助于直观、形象的图形来解释理论。如集合的交、并、补、差运算的相关概念以及相应的文氏图之间,应当先讲文字性的概念还是先用文氏图去描述概念?本人认为,先利用文氏图来描述集合运算的相关概念,可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的认识。然后再给出严密的定义,从而完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使得问题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备课时可以打破教材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处理知识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处理教材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地处理好教材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瑞峰.我是如何备课的.http://xb.qhedu.net.
[2]郁培林.面对新课程,我们应如何备课.http://www.Jxdwg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