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数控车“一体化”教学初探

作者:谭燕燕 张荣高




  目前,数控加工已成为各中等职业学校争相开办的热门专业,但由于教学模式、配套教材、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方面的限制,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在多年的数控车教学实践中,对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划分模块,整合教材,实现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一体化”
  
  劳动版数控专业教材主要有《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车生产实习》等几门主干课程,各教材的内容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又使各门课程的教学各自为阵,互不衔接。特别是在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原理抽象,内容枯燥,又加上学生未经实践,缺少感性认识,教师讲起来虽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听起来却昏昏欲睡,不知所云,效果较差。为此,笔者将这几门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以突出实训教学,强化技能训练为原则,按《数控车生产实习》教材中的19个课题为主线,分成了“入门知识、对刀与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复合作业训练”四大教学模块,每一模块又分成了许多子模块。在此基础上,将《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编程与操作》三门课的内容,按照“实用、有用、够用”和“先实践后理论”的原则分解到了各子模块中,完全打乱了原来的顺序。同时,对一些学生难以掌握的抽象理论和内容进行了删减。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一模块的教学要求,结合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安排好每一模块的教学。
  
  二、先练后讲,讲练结合,实现知识讲授与技能操作的“一体化”
  
  中等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本身基础差,底子薄,又加上年龄偏小,几乎没有接触过生产实践,对所学专业缺乏起码的感性认识。如果先理论后实践,往往事倍功半。如果先练后讲,讲练结合,可能就会事半功倍。为此,笔者在每一模块或子模块讲授之前,并不急于讲理论,而是布置下观察思考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先进行操作,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理论的讲授。这样一来,教师讲起来是津津乐道,学生听起来是津津有味。对于一些理论知识,也可以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提出“为什么”之后再进行讲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理论或实践上的问题,提出一些“为什么”,对一些个性问题,可单独进行讲授,对一些共性问题,及时把学生组织到一起,进行讲解,真正做到讲和练的统一。这样一来,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有效的克服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局面。
  
  三、学生为主,分析研讨,实现教与学的“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为此,笔者对部分模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对一些通过实习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尝试由学生来主讲。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讲授情况,再决定是否进行一些补充讲解。这样一来,给每个学生了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学生热情高涨,探求深入,能动性强,效果良好。
  另外,在每一模块学习结束,笔者都组织一次“找原因,谈教训”研讨会。教师只把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点一下题目,让出现问题的同学详细地说明当时的情况,然后,让其他同学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改进的措施。这种方式,倍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