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素描教学贵在创新
作者:陈长录
[关键词] 素描 基本功 技巧 观念 创造
素描是造型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绘画形式,历来被看作是各种造型艺术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只有教师不断地认识素描,才能使学生的素描功底具有质的飞跃。
一、传统素描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素描基础教学有一套基本功训练模式:几何形体——静物——石膏像——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人体。它实际上是一种单一的、程式化的写实训练,而这种直观写实训练又是一种纯粹的再现造型的技能训练。如果我们把素描看作是习艺者的“基本功”的话,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写实技巧则成为基本功中的基本功。学生的基本功扎不扎实就看他是否按照这一套严格的程序习得了完备的写实技能。
二、传统素描教学的弊端
1. 当我们用比例、透视、解剖等法则来衡量对象时,无疑给对象打上了一个无形的格子。尽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写实却仍然有些学生“画不准”。在很多时候,画不准是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头脑里形成的预先图式和对象呈现的客观形象发生冲突,权衡之下,不知所措,想“画准”又不忍心放弃“创造”的雄心,想“创造”却又惟恐失去对象的客观形态,找不到自己的绘画语言。而且,头脑机械和麻木必将反过来影响造型能力的提高。有些学生指望在技法训练完毕之后再去寻找和培养自己的绘画语言,却受到以前习得的顽固的“造型准确”法则的限制而不能自拔,找不到自己的风格定位。以绘画为绘画的唯一要素,范围太小,要想有突破获得新生,就只有抛弃那些辛辛苦苦得来的技巧模式。由此可见,训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来复制这些物质对象。方法代替了思维,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2. 过分专注技巧训练加深了习作和创作间的鸿沟。习作往往不被认为是艺术品,然而在大师的素描杰作中我们却看到习作也有其丰富的艺术性。罗丹素描中自然流畅的线条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躯体之美、生命力之美;德加素描中那轻松自如又对比强烈的自然和谐之美……都丝毫不因“习作”的称呼而有所削减。依样画葫芦的“画准”标准只能导致千人一面万物一形的结果,只能成为客观世界的复制品,而不可能是独具匠心的创作。学生还没有对每一种绘画基本要素进行研究,还不能确立哪些要素能够成为自己的绘画语言,还不能把对象转化成为艺术符号,还不能根据内在需要去描述对象时,学生的习作只能是一张简单的图像练习,画一张习作只是得到一个模仿对象的机会。而在创作中,必须利用主题的开展来加深画面,所以学生常常碰到一个似乎不该是问题的问题:“主题的贫乏”。
3. 过分专注技巧训练导致眼界狭小,衡量各种绘画流派时发生失误。偏狭的技法训练造成了学生对艺术的成见,无法理解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形式语言。各个时期各个画派都有其独特的创作原则和特殊的形式语言,但都用创造性思维指导绘画。面对一个不同流派的作品,假若以技法和“难”度作为衡量标准,没有“想法”,毫无心迹可循,缺乏共同的兴奋点,内心世界和潜在意识玩味不出其精神力量和精妙之处,看见的只是作品的外显形式。无论什么时期、什么类型的画家,都必须用某些绘画要素发展为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述说他们的种种感受,再去检验他们使用这些要素成功与否,就大致可以知道该怎样衡量这幅不同流派的作品。这就要求画家的“基本功”是个范围较广的概念。假如在训练中把基本要素的学习仅限于再现对象的练习,就不可能对各种要素有一个至少是常识性的认识,更不可能知道每种要素都有特质的意义。这种意义,却是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依存之地,也往往是创造艺术和区别艺术的关键。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缺失,必将大大增加艺术道路向前延伸的摩擦力。
三、对“基本功”的再认识
美国的美术教育,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观念的讨论,而不是作品的创作。要求学生必须大量阅读,具有观念思维能力,对艺术潮流有深刻的了解。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万紫千红的风格多元化的局面。如果问这些学生:你们学到了什么?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学到了思想。如果问一个国内美术院校的学生同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我们学到了表现技法。这种重手不重脑的偏向教育似乎与国内美术院校入学考试降低文化课分数线有关系。
有一位前辈艺术家曾说过这样的话:对待基本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句名言阐释了对待基本功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基本功与当代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那么,怎样在教授学生绘画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思维能力呢?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王华祥在这方面作了很有意义的研究。他把素描归纳为再现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两种。再现性素描被当成是“看”的训练,用来培养“看”的本领和表达技术;表现性素描被当作“想”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欲望。而这两种素描又不是泾渭分明的,特殊技巧所带来的独特艺术语言本身也包含有某种思想,表达个性思维又必然借助于特定的技巧手段。再现中有表现,表现中有再现。“写实”的主张并不受排斥,重要的是对“真实”的正确认识:真实不能等同于模仿,因为模仿只能用于有形的具体事物,而真实既可用于有形之物的表现,也可以是情感、印象和思想的表达。仅靠摹仿做出的画,只能是照片。
既然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那么这个“基础”就应该为这个“造”字服务,确切地说,打基础是为了创造。创造的更新,关键是“变”。艺术不更新社会就没有发展。因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艺术家贵在对艺术的真诚及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击、敢于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式手段。“变”是艺术的灵魂。绘画作品的创新不仅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形式。当代素描教学中基本功训练的任务,一是使学生学会观察和造型的技能,二是使学生学会在自然形态面前,如何思考,如何表现,最终获得一个聪明的头脑,使他们成为祖国美术事业中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郜宗远.美术之友[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2] 张奉杉.素描作品赏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