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巧妙利用学生的辩解

作者:冯雪花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处理学生问题诸如吵架斗殴、上网游戏、迟到早退等偶发事件时,常常会遇到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的情况。碰到这种情况,有的教师往往不能冷静处理,不耐心听学生的辩解,认为学生“顶嘴”,凭学生在自己头脑中的固有印象和对学生的好恶以及自己的经验,厉声斥之为“狡辩”。受到呵斥的学生,或噤若寒蝉,或不服气,进而产生更为严重的抵抗情绪,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更为不利。其实,犯了错误的学生试图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无非是为求得老师对自己的谅解,推脱责任。这种心理是正常的。允许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让学生暴露自己的心迹,申诉心中的委屈,这样可以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同时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学生的狡辩。
  
  一、耐心倾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经过九年的学生生涯,受老师的批评很多,也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了好多次,已经形成了习惯性行为。而一直以来我们的老师总是不容学生辩解,学生一开口,就一棒子打回去,总是说:“你做错了事还嘴硬,不要没理辩三分。”学生对这样的话习以为常,无形中为自己的辩解找到了理由,认为不辩解才不正常。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已经长大,尽管思想意识还不成熟,所做所为不一定正确,但他们需要尊重,需要平等。所以我们要改变工作方式,要改变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姿态,给他们单独与老师交谈的机会,心平气和地听学生自己把事情的经过叙述一遍,哪怕他在为自己辩解,也要耐心听下去。这样,学生首先就会认为老师尊重他,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言行,把老师当知己,逐渐愿意吐露心声。老师以后解决起问题来更容易,为以后的工作铺平道路。记得有一位住校学生,刚刚来学校的几天总是上课迟到。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总是迟到,他非常自然地说,别的同学起床他听不见,别人也不叫他。我微微着点点头,盯着他笑了笑,足有几秒钟,接着谈起了别的话题。谈话结束时,他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你真高明。其实我也能听见别人起床,就是不愿意动。其实我是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找理由的,看你明知道我在狡辩还耐心的听我说,我都不好意思了”。但是,也不能失去处理问题的原则,要适时指出学生行为的过错,适当的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酌情处理。所以说,倾听学生的辩解,给学生辩解的机会,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不应剥夺学生的这一权利,也不要放弃每一次与学生沟通的机会。
  
  二、识破谎言,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
  
  我们尊重学生,允许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但是如果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进行狡辩甚至撒谎,是不为我们所接受的。这是不敢负责任、不敢面对问题,逃避责任、逃避惩罚的一种不良表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敢于面对问题、诚实守信的社会公民,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于学生所犯错误,即使证据确凿,也要先给其机会,让他叙述事实,充分解释辩解,从中可以发现哪位同学诚实,哪位同学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如果发现有狡辩或歪曲事实的地方,在拿出铁证给予严厉批评的同时,要和颜悦色的帮助其分析撒谎的害处。对于目光炯炯、毫无说谎的生涩与难堪者,就应当动动脑筋,比如采取追击突破法、宽容击破法等等,给予强烈的心理震撼,并酌情加重处理,以逐渐改正学生撒谎等恶习,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也可使自己以后的工作开展得更顺利。
  
  三、追击疑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专生,应该说“鬼”得很,如果老师没有确凿证据,他们是不会老老实实交代自己的问题的,能逃避则逃避,极力替自己辩解;但是对于老师不进行仔细调查,也不听学生的说明,强迫学生承认的做法,是有很大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的。教育者要真正做到让学生口服心服,就要“用事实说话”,弄清真相,要不然很难真正解决问题。老师如果苦于没有事实和证据,不妨给其辩解的机会,最好是不急不躁,多次询问,让其不止一遍的叙述,如果与真相不符的话,总要漏出马脚的。俗话说:一句谎,十句圆。假的就会有多个版本。从中,我们就不难发现纰漏,从而采取正确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给学生足够的辩解空间,可以作为了解真相的“试金石”,也是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的一条有效途径。
  辩解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但是狡辩甚至撒谎就是一种不良行为了,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相悖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从自我意识上去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留心观察、细心体会,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帮助学生改变这些不良习惯。给学生辩解的机会,让其充分体会平等,表述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老师合理利用学生的辩解,既能顺利开展自己的工作,又能达到教育目的。这样更符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何乐而不为呢?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意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期。只有把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去,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留心观察,多寻找几条更有效的、让学生心服口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