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浅谈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

作者:宁燕妮




  [摘要] 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发展变化较快的一门学科。会计教育领域的一些旧理念、旧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会计教育人士如果不能正视现实,不深入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出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人才。因此,必须改进现行的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提高会计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 改进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的高职教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仍处于普高教育的压缩和中职教育的扩展夹缝中的一种可有可无的中间层次,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实际操作是造成这种尴尬状况的主要原因,培养出的学生既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没有练就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在社会上难有立足之地。在会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也是如此。由会计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拥有一套规范的专业操作程序和方法,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会计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技能,培养其较高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才能学有所用,独立完成会计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一、目前高职教育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会计实践性教学是指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或到单位实习等手段,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理想的会计实践教学是组织学生深入工商企业及其他单位进行实习,了解会计工作的环境、并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校外实习日趋困难,学生的会计实训只能通过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来进行,学生在模拟实验室能接触到一些较真实的原始的会计资料,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提高感性认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但学生毕业后仍旧达不到“毕业就上岗”的水平,而且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也给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学观念滞后。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的主要竞争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这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的很明显。尽管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还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理解,致使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这是远远不够的。
  
  2. 现行会计模拟实验教材不够完善,实习项目单一,模拟实验的内容简单、教学要求低。
  目前的会计教学更注重通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个性需要的满足,现有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大多是产品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项目,而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业务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另外,会计模拟实践教学中,常常是给学生一套企业某年某月的经济资料及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动手,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整个过程缺少“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涉及的内容也往往只是一个企业某一月份的经济业务,包括供、产、销的核算,以及成本计算。基本局限在会计核算上的实践教学,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没有培养学生决策应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财务工作能力。
  
  3. 会计实践教学中,指导实习的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
  会计是一个发展变化快的学科,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断修改和添加,使得教师的实践经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会计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较高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大部分会计教师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他们有着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他们从学校毕业后没有亲身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遇到理论课中未涉及的一些现实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把握,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更不用说熟练运用操作技能解决处理问题了。会计专业教师有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寥寥无几。
  
  二、改进会计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针对目前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能够达到毕业就上岗的水平。
  1. 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具有高职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能力要求而言,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像英语、计算机、演讲技巧等都要进入实践技能项目作为会计人才的硬件素质之一。对于知识结构而言,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
  2. 加强会计实践性教材的建设,加大会计模拟实验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实践课教材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会计实践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而适用于高职学生使用的则是少之又少。为弥补目前会计模拟实验教材的不足,高职院校应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实地调研、搜集资料,与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共同编写会计分级实践教材,实验教材系列的内容除了工业企业之外,也应涉及其他行业的会计业务,最好以一个跨行业集团为蓝本,使学生能全面接触、了解包括工业、商业、房地产、外商投资、娱乐服务等多行业的会计实验内容,使不同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特点有的放矢的选用,充分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受到综合、系统、全面的操作训练,学生毕业后才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需求。另外,目前社会对报帐型会计人员的需求日趋饱和,而迫切需要既能参与预测、决策,又能进行分析、控制,既精通会计又熟悉计算机,还能从事审计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调整会计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加大会计模拟实验的广度和深度。在保证会计核算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会计管理实验内容,如会计制度设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可要求学生按照相关的会计制度,结合某一行业的企业实际,设计一套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由老师对学生的设计做出评判、分析其利弊,以达到规范、标准的要求。在学生完成会计模拟实验基础上,可进一步进行财务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做出进一步的财务决策。
  3. 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这对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主要是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一方面精力有限,一方面实践经验普遍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于实践教学的需要。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①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去做兼职或脱产会计,以便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急需;此外,从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进行师资培训,又让他们担任课程教学,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这样可使学生见到真实的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采取上送下派方式,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并可同时安排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去听课、观摩,对他们进行现场培训。这不仅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能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知识的交流。
  总之,实践教学是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实践教学的效果决定了会计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高职院校应逐渐改进现行的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会计教学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