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民族地区分类英语教学的构想及实施策略

作者:涂孝春




  [摘要]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对语言习得者进行分类编班教学的尝试,根据已有的经验,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应建立在对学生英语水平层次的评估并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将学生进行分类编班授课,从而寻找一条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新途径。
  [关键词] 分层 分类 兴趣爱好 个体差异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生源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都以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已遍布全国各地,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文化水平良莠不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得犹为明显,给各科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英语教学更为突出。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各级各类的教学者把如何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当作了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不断的找出外语习得者主体和个体差异,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出有利于发展的一整套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英语分类教学的重要性
  
  我校是湖南西部地区唯一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湘西地区培养、培训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以专科层次的师范教育为主。根据湘西地区及周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提升。生源从本省不同民族地区相继扩大到周边几个省的民族地区,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大。同时,现阶段教育为了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对教育及测试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韩宝成博士在对如何才能科学地测试出学生所学外语的应用能力作了广泛的研究后,曾发表文章指出以知识和结构为纲的语言测试模式已被历史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模式应该是:(1)对考生的语言能力,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测试,四项技能缺一不可,并且测试都应体现出交际性特征;(2)测试方式以人为本,测试任务以用为主,要能测出考生的真实水平;(3)具有完善的测试方法,保证测试的稳定性、可靠性、公正性和一致性;(4)考试结果要有意义,能够体现出每个学生在现实世界能做什么。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又提出了这一测试模式的理论依据: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引导学习者构建一个语意系统,语言形式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同时顾及语意和形式的方案考虑到了学习者的需求,而且学习是在学习者心理语言准备就绪的基础上进行的。现阶段的分级测试打破了传统的模式。涵盖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全国PETS等级测试、全国英语运用能力测试、公共英语四、六级测试等。随着乔姆斯基认知理论的提出,以及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的探讨,人们对二语习得者的个人因素的影响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因此,构想并实施分类教学意义重大。
  
  二、英语分类教学的优势
  
  分类教学就是为了减少语言习得中主体间的个体差异。创造出一个尽可能相似的语言习得环境。打乱传统的自然班级。将个体差异减少到最小程度。尝试这种理论一般的做法是在新生入学后进行所有成绩的摸底测试。再与他们的高考成绩进行综合评估,将学生分成A、B、C不同等次的班级。这样做只达到给学生分层次及方便教师教学的目的。然而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同一起点,他们不希望自己因成绩的高低而受歧视,在重新编班的过程中,语言习得者会因分层而产生新的困扰和新的心理障碍。分在A班的同学或多或少会表现出高人一等,有点高高在上。分在B班的学生有些不服气。有些同学会产生自卑感,对自己信心不足,而分在C班的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受的教育不如别人,在大学后仍受到歧视。会自怨自艾,从而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这样会造成习得者的新的个体差异。但现行阶段的考试没有哪一种考试模式能很清晰地测试出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减少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保护习得者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妨研究一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根据习得者要求进行分类教学。Gardner(1985)认为学习外语的动机包括四个方面:(1)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2)学习中作出的努力。(3)实现目标的愿望。(4)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动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兴趣。它对于习得主体而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把分层教学转化为以习得者自己兴趣为标准的分类班级教学。从习得者的学习动机入手,让习得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以听说为主或以阅读为主或以写译为主的不同类别的授课班级。新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决定来选择班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学能择班。如: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听说能力较强,其他的方面也较强。他们可以选择A班(姑且把A班作为各方面较强势的班级)这样以强带弱。使各科发展平衡。但有的听说较强、写作较弱、有的不敢开口,写作能力较强学的是“哑巴”英语,这样的学生可选择B班(姑且B班为以写作或听说为主的班级。)这样就可在弱势上多下工夫,发扬强势科目、平衡各科。但也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各方面都不尽人意,他们可择C班(姑且称C班为夯实基础的班级。)这样,学生是通过自己决定而择班施教的,学生在决定择班之时,实质上就是一个在思想意识里为自己将要做出的决定所要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作出思想准备之时,同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差异找到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为自己赢得自信的依靠点,使学生愉快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既达到了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同时又避免对习得者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分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分类教学的提出实际上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点、难点的授课模式。从备课、上课、辅导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优势。又强调教师间的相互合作。在这种班级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时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尊,使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并有意无意地创造一些竞争意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长时期地保持在一个强烈的意识范围内。因此,课前教师不仅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在各个方面进行分类备课,包括:(1)目标分类。教师在理解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学习目标以开发每个类别学生的学习潜能。A类:确定发展性目标,在学好现行教材基础上扩大词汇量,加大听说、阅读量,注重培养习得者的自学能力以及表达、运用能力。B类:确定提高性目标,除了要求按部就班地学好教材。应适当加大容量和难度。弥补并强化知识不足方面,努力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尽力达到A类水平。C类:应确定基础性目标,夯实基础。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习得者的兴趣和自信心。(2)学习方法及组织形式分类。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及练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3)教学内容分类。现行的各高校使用的教材,无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还是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设计了听、说、读、写、译等为中心的系列活动,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可以统一,这样不会因教材的不同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你所带的分类班级,进行不同的侧重点,添加一些教学中所需补充的内容,加大或减弱教学中的难易度。(4)课后练习分类。A类学生的目标应立足于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可加大学生阅读量和听力训练,有选择地完成配套练习。并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英语兴趣活动,参加全国一些英语等级考试等目标性活动。帮助他们认准目标,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学及综合运用能力。B类学生应立足于发扬优势,力补不足方面,因此学生应完成课本知识及配套作业,消化课本知识,教师应针对学生薄弱方面补充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兴趣活动和等级测试。C类学生应立足基础知识巩固,学生应首先完成课本教材及课后练习。教师应根据学生水平补充一些基础知识,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兴趣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教授一些自主学习方法。尽力达到要求的水平。(5)测试评价分类。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但也要根据分类班级进行试题难度分层。测试立足于基础兼顾对综合能力及提高幅度的检测。笔者认为:基础题可占总卷面的70%、综合能力测试占15%-20%、提高幅度占10%-15%,这样让C类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自己的进步产生喜悦感。让B类、A类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提高产生成就感。总之,分类英语教学意在提高习得者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避免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混日子现象,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最多的知识。让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上起课来有的放矢。因为教师由于对语言的认识不同,他们的授课方式也有所不同,以听、说、读、写各角度为中心的教师都存在。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才能更灵活;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再次带来的个体差异;才能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类教学中应注意和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需得到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支持、理解。以避免教学改革给他们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力求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韩艳萍,南翠英.学习动机与外语教学[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4).
  [2] 韩宝成.高校学生英语能力测试改革势在必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10-411.
  [3] 韩宝成.语言测试的新进展、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A].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353-358.
  [4] Gardner, R,C 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London Edward Arnds.
  [5]王松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