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
作者:陈秀琴 张举胜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由此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已日益彰显。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尚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虽有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成功的范例,但引进、嫁接、本土化,进而实现国际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的高职院校大胆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和探索,才可能走出一条凸显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职业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办之路,这已是共识。
高职教育不能闭门造车,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牢固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校企合作、量体制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教学硬件建设方面,可以建成前校后厂的布局,把黑板移到车间里,“学中干,干中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布局决定结局”。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本地区区域优势,通过校企联办,实现师训基地外置,构建“名校+名企”的模式总之,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强化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改革过去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半壁江山”培养的仅仅是一批工匠,单纯的“工匠式”的教育绝对不是高等教育。学生没有基本的综合素养,没有与人合作的品质,没有创新的潜能,同样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失败,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学以致用”是高职教育的育人目的,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技能远远不能“致用”,在构建产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同时,必须首先考虑到技能与人文相通融。技能与人文并重,德技双修,不可偏废。冀中职业学院自唐宋以来就是施教办学的地方,创建于宋代的明伦堂是最古老的学堂,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尽快适应由师范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冀中职业学院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与技能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百年师范传统这一特色教育资源,成立了国学研究中心,开办了国学系列讲座,建成了国学文化长廊,开展了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为内涵的“四学”活动。以达到“培养人文精神,完善健全人格,指导人生之路,培育四有新人”的育人目的。
我国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扩招,1993年高教入学率是同龄人的4.7%,今年全国超过了21%,确实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过程,发达国家用了20多年,如:日本23年,韩国24年,法国28年,美国30年,我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在学校层面上,当务之急是解决好办学理念的问题,理念是先导,办学理念决定办学行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人文双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高技能人才创品牌”,办学理念蕴含着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明晰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积极拓宽就业领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院校一个学生的就业就可以致富一个家庭。就业对于学生的一生、对于一个家庭、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已由规模的扩张转向了质量的提高上,办人民和社会满意的教育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面对这一新形势,高职教育如何有效地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提高教学针对性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教扩招带来的质量下滑,专业设置比例失调,同时,下岗工人再就业、军转干部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诸多因素,使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这又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冀中职业学院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及一系列教师进修培训的激励性政策,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双向进入机制”,即聘请企业技师进学校,选派学校教师进企业,成功的解决了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难题;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不仅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过大的问题,而且形成了校企互利双赢的格局。对于学校而言,实现了实训基地外置,对于企业而言,建立了稳固的人力资源供应基地。
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解决好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教材改革、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联办、校校联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拓就业市场等实际问题,可以以双证制度为切入点,让教师和学生多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以及技能培训,以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向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践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