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四大“抓手” 

作者:黄志杰




  [摘要] 本文主要以中职计算机专业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推动专业建设。具体是以“任务驱动教学、兴趣小组、工作室、学生讲座”四方面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并将此作为专业建设中软件建设的重要部分,丰富专业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 专业建设主体作用任务驱动教学兴趣小组工作室学生讲座
  
  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更成为关键字,经常看到“实训基地+实训内容+师资建设+考工考证=专业建设”这样的公式。其实,上述公式不能成立,因为关键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又转化为另一种“填鸭式”,这种“填鸭式”填充的是技能。
  专业建设,顾名思义是某一专业的综合建设,涉及的内涵相当丰富,本文主要是以计算机专业建设为例,讨论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促进专业建设的几点做法。主要是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入学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学习品质较差,显著的特征是主动探究的能力十分欠缺现状,尝试从四方面为抓手,提升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专业建设内涵,推进计算机专业建设。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彰显学生主体作用
  
  1. 细化目标,明确任务。
  将课程内容按专业技能目标进行分解,以单元课时的形式加以落实,确定阶段性目标。如Photoshop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六个模块,每一模块中落实相应的任务,并在内容上体现分层的意识,为以后兴趣小组的组建提供选择依据。实践证明,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也就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以90课时为例)。
  
  
  2. 小组合作,丰富内涵。
  上述教学过程中,以分组的形式展开教学,每小组6-8人,实施组长负责制,进行小组合作。实施动态管理,每二周进行调整,组长竞岗上岗。检查内容以小组作品为主,个体抽查为辅。每二周评选周最佳小组,每学期评选学期最佳学习小组,组织集中展示,对于特别优秀的小组颁发证书。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人才的成功培养必须要有二个要素:一是学习者要有浓厚的兴趣,二是要有明确的任务。为了处理好这二点要素,我们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学案,即按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学习目标和具体案例,形成讲义。在校园网上专门设置学习园地,以供学生下载学案和上传优秀作品。
  
  3. 过程评价,综合考核。
  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考核过程,要让学生形成学习即为考核的思想意识,平时考核占课程分的80%,期终考试占20%,体现了中职学生学习重在过程还不是结果,要将最终考核权交给用人单位。故中间环节的考核显得尤其重要,考核一般采取的多种考核要素相结合的方式,如下表。
  
  考核结束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排名,将前十名学生以百字总结的形式上报专业部和班主任,为兴趣小组的组建提供人力资源。
  
  二、强化兴趣小组管理,引进优胜劣汰机制
  
  1. 注重品质,择优选材。
  在兴趣小组的组建上,采用以教师推荐与学生自愿相结合的方法,以教师推荐为主,每班取前10名,经班主任确认后形成兴趣小组大名单,每月活动1—2次。同时选拔10名左右学生加入专业小组,发放上机证,并提供固定的机房为其配套,每周由专门教师进行辅导,下发任务,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定期考核。
  
  2. 合理定位,动态竞争。
  在择优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两种类型兴趣小组各有其目标定位,大组的目标是保持学习积极性,明确一定的任务,为专业小组提供人才储备;专业小组是核心小组,主要是以明确的、具体的实务操作为学习载体,目标是参加市级以上竞赛及参与少部分社会技术实务,并将优秀的学生向工作室推荐。同时,两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形成滚动,引进竞争机制,实施末位淘汰。
  
  3. 整合强势,搭建平台。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创优平台的建立,发挥专业部、班主任在管理中的强势作用,将兴趣小组的管理和考核纳入学生德育学分加分体系中,逐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换为学生自觉行动。通过展示、宣传、评奖、激励、参赛、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建立、建全管理制度,促进兴趣小组进一步发展,提升学生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三、启动校本专业工作室,接轨社会主流技术
  
  1. 创新窗口,构建载体。
  校本工作室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对外是社会服务的窗口(营业);对内是师生专业学习与创新的载体。由于中职学校的定位和毕业生就业的现实性,使得中职学校必须与社会接轨,工作室是一种很好的窗口。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优先发展网络技术与网站建设、印前作业、网络布线与局域网建设、计算机拆装与维修、多媒体与电视片制作、程序设计与数据服务等工作室。
  
  2. 创导服务,重在参与。
  重在参与是工作室运作的原则,目标是通过社会服务,打通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各种形式与企事业单位及相关技术人员建立合作,使师生从理念、意识、技术等多方面与社会接轨,将工作室置于市场的竞争浪潮中,师生充分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市场的无情,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树立现代职业人意识,并在过程中不断成长、成熟。
  
  3. 创造品牌,接轨主流。
  通过不断的努力,工作室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工作室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社会定单也随之增加。与此相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建设也就有的放矢了。工作室品牌效应的体现,也将更好地促进了工作室的发展。就是说,要创造品牌,必须接轨社会;要接轨社会,必须创造品牌。
  
  四、张扬学生个性特长,营造学生讲座文化
  
  1. 营造文化,构建阵地。
  在学校专业建设中文化建设是一非常重要的工作,良好的文化能够陶冶情操,激发内因。开展学生文化建设活动,以学生会、团委为载体,以社团活动为助推剂,将学生专业讲座融入其中,学生讲座是指学生是主讲者的讲座。将学生讲座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形成系列。讲座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2. 择优选人,合理选题。
  学生专题讲座的主讲人一般来自于校本工作室学习的学生。经过在专业工作室中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些学生一方面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另一具有良好的职业人意识和素养。由工作室责任老师与班主任通力合作,从宣传、选题、布置、落实等方面着手进行适度的“包装”,并组织必要的试讲,以达到成为学生“专家”的目的。然后由专业部组织相关专业学生、教师听取“专家”讲座,检验成果。
  
  3. 适度研讨,发挥作用。
  讲座后,由专业部分别组织学生、教师二次研讨会,挖掘优点,发现不足。教师研讨会着重于讲座缺点和学生学习兴奋点的发现;学生研讨会主要是弘扬个性特长,激发其他学生积极进取。全过程结束后以专题形式进行报道,形成材料下发到各班,通过班主任加强宣传,使之效果达到最大化,带动起全体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从课堂教学到学生技术讲座,形成了技术水平、学生人数的金字塔形图形。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已基本形成相对应的程序和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上升,教师的技术压力也随之增加,出现了师生共同关心专业建设的良好局面。目前专业部拥有各类兴趣小组、工作室近20个,每学期确保有2位学生举办的技术讲座并开展相应的研讨会,从而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效果和作用将是长期的。目前,社会订单已从无到有逐步增加,更有一些知名企业主动联系,进行项目合作。我们认为只要充分重视,大胆创新,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专业建设就有了丰富的人文资源,最终的驱动力将是巨大的,也将会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
  
  参考文献:
  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