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布疑设惑,释难攻坚

作者:孙绍峰




  [摘要]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在各科教学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富于启发作用的逻辑性系列提问对学生展开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完善智能结构都十分有利,要达到上述目的,有必要了解提问的一些性质、方式,把握提问的原则,掌握提问技巧,使提问符合教材特点,符合认识规律。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性质 方法 作用 技巧
  
  现代科技的发展昭示我们:“疑惑”与好奇往往是激发探求精神与创造欲望的“源泉”所在。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界中正是有了对热气冲击壶盖的“疑惑”,才有了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正是有了对底片感光的“疑惑”,才有了现代医学中伦琴射线(x射线)的发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惑”是引起学习活动最好的刺激信息,它能引起人们对特定事物或对象的注意和思索。当前我国新课程标准带来的教育改革正风起云涌,以素质教育为代表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共识。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中的“布疑设惑”——课堂提问入手,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各科教学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恰当的“提问”能促使学生注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强化印象和记忆,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新力。教学课堂上教师富于启发作用的逻辑性系列提问对展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完善智能结构都十分有利。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有必要了解提问的一些性质、方式,把握提问的原则,掌握提问技巧,使提问符合教材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课堂提问的性质、方式和作用
  
  提问,从性质上看,一般有叙述性提问、思考性提问和判断评价性提问。叙述性提问是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思考性提问是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且这类问题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如果缺乏思维强度,就达不到预期目的,效果就不好,因此在提问的设计上力求引起思维矛盾,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判断评价性提问是训练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把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入理性认识。
  提问的方式有单一型提问、多重型提问、反诘型提问和隐含型提问。单一型提问包括复述型(即对概念、规律、现象的复述)、同一型(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齐声回答,以加强、调节课堂气氛);多重型提问——即连续重叠的提问,包括重叠提问、连续提问和交织提问,这种提问内容具体、生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培养创新力;反诘型提问——即对某一问题提出的反问,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气氛,创立情景,为引出下文做铺垫;隐含型提问一般使用陈述句,且使句子能闪射出结论的光芒,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悬念。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1. 提问的问题要适当,时机要适宜,用时要适度,逻辑性要强,具有启发性。
  2. 提问的对象范围要广泛,要有层次性。既要考虑学生的广泛参与,又要考虑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层次性。
  3. 问题的答案不要设定框框,应允许学生大胆质疑,见仁见智,鼓励创新思维。
  4. 对学生的回答点评要恰当,既要不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又要及时纠正回答中错误。
  5. 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防止学生回答问题时逻辑不清、思维混乱、用词不当、语病连连。
  
  三、提问技巧
  
  1. 开门见山——即直接了当的提问,它能突出主题、明确中心。
  2. 问此及彼——即迂回提问,它能产生“曲径通幽”、发人深思的效果。
  3. 出奇不意——即提出那些学生容易忽视或很少思考的问题,出奇制胜,巩固知识。
  4. “引诱上当”——即提出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问题,引诱学生做出错误判断,以达澄清模糊认识之目的。
  5. 制造悬念,引起好奇,激发思维,展开联想。
  6. “打破沙锅纹(问)到底”,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杜绝一知半解,
  总之,课堂提问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教师应努力掌握提问技巧,课前充分做好提问准备,精心设计问题,杜绝随意性。吃准提问内容,明确提问目的,控制难易程度,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新意来,这样才能使提问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