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讨

作者:周海涛 




  [摘要] 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大部分高校开始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剖析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并针对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体育教学俱乐部是在学校中,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为目的,从大体育观出发,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纳入课程之中,成为一种综合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我们把它称之为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学校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新型体育教学形式。它采用分层分流进行教学,开设的体育俱乐部既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又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自愿选择和参加一种或多种体育教学和健身俱乐部。参与者可以主动积极的参加学习,并在各种活动中担任组织、服务和操作等不同角色,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体育俱乐部”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人的集合”,是从事体育活动的自发的社会组织。是一种由社会团体或个人利用非政府财政拨款举办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体育组织。目前在我国社会上已有多种体育俱乐部,如健身健美俱乐部、游泳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应遵循学校教学规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理、心理特点,有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教师和上课时间的自由度。并有教学计划和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等。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一)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该模式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增强自信心。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自己想尽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这就促使学生要不断地进行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俱乐部制教学给同学提供了个性爱好发展的空间。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教师,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使每位学生个人兴趣得到满足,主动性得到极大加强。从基本技术到专项技术逐步提高,从一般身体素质到专项素质的不断加强,能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在竞争与对抗中体验乐趣,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特别是得到周围人群,社会的承认,就更能使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价值。每项体育运动都由若干体育动作组成,掌握一个技术动作需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反复练习,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力气,随着动作的掌握,也标志着力量素质、灵敏性、柔韧性的提高。随着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参与兴趣会更浓,运动的强度会更大,形成对某项运动的偏好,这时候学生就会自觉安排自己的训练时间,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就可能形成。
  
  (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专项体育课。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及裁判员培训,培养体育骨干,在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促进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种具有较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据统计,一场篮球友谊(教学)比赛,观看的学生人数高达300名之多,学生在为比赛队员呐喊助威的同时,又置身于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氛围之中,能够共同分享体育的快乐。既提升了学生的情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拓宽了学生的体育人文知识,提高了学生观赏比赛的水平。由此可见,课外体育俱乐部对优化学校管理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强化教师的竞争与协作意识。
  体育俱乐部形成选项、择师、评教机制。当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后,给体育教师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同时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成为某一项目的专家和权威,而且还要掌握几种体育运动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这就促进了体育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协作意识的形成,提升了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课程单一、项目含金量低、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至少能胜任两门或两门以上俱乐部课程的教学,否则很难安排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师接受选择,形成竞争机制,激发教师优势项目再深造的激情,调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主动性,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学生在俱乐部里进行的体育锻炼和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在俱乐部教学中负责组织、指导和答疑,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技术理论、战术理论水平,具备更高的体育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锻炼和练习,促进教学相长。因此,高校要有计划地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培训体育教师, 使之能一专多能,适应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多元教学要求,促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健康发展。
  现有的体育师资结构不能够适应俱乐部模式教学的需要,阻碍了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及时了解体育运动的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要。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广泛的应用,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现在体育教师却是“体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引导者”。为了符合新的角色,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的行家,一个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传授运动技术,而是帮助俱乐部的每个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的体育需要,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体育教师是体育诊断的专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能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完善“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系。
  为了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就得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要建立、健全俱乐部的各项组织机构。体育部主任负责计划及工作安排,督查俱乐部的计划,同时还要检查各工作。要有俱乐部章程、经费收支明细表,实行俱乐部部长责任制、辅导教师责任制。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对每个单项体育俱乐部进行必要的援助、指导和协调,同时还负责各俱乐部的设立与调整、设备添置、指导者的安排、经费的筹集等需要统筹策划的问题。体育教学俱乐部是学校独立组织的,一般不与社会上的俱乐部挂钩,负责培养业余体育辅导员、裁判员及组织管理者,把娱乐体育、保健体育和生活体育等纳入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体系,确立教师在教学内容教材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借鉴国外体育思路,为学生创造新运动项目,并帮助学生“为自己开运动处方”,使学生从众多的运动项目中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项目,作为自己相对稳定的锻炼内容;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医疗救助、身体状况评定方面的知识,为自由体育俱乐部活动提供必要的援助、指导、协调。
  
  (三)改进考核办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由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采取分层次教学,在体育考核办法上,应该改变以往以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办法。我们可以把体育考核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考虑个体差异,灵活制定一些项目考试标准,适当增加学生出勤率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内容的比重。体育成绩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反映,科学,合理,客观的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定,是“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吕高飞.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设置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2]康鹤鹏.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天中学刊,2006,(2).
  [3]林青.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4]杨木森.高校开展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实践与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