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校体育教学重在学生身心健康 

作者:刘淑慧




  [摘要] 通过对高校体育功能的分析,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对高校体育课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 学校体育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体育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为目的。其核心目标是为了增进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3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将大中小学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的功能也扩大了内涵,不仅包括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体能,还包括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从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功能的实现,就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的转变,谈怎样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一、增强学生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人的正常发育和机能发展,促进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疾病的能力,这已基本形成共识。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队训练、组织竞赛等来完成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但是长久以来,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所体现的学校体育的健体功能是不全面的。学校体育教学具有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学应将学生已获得的体育乐趣和体验、体育知识与技能、体育方法与手段、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多方面加以融合和升华,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完成与终身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完美结合。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把教学思想的重点放在了巩固和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为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健体功能服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调整:
  第一,调整了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了一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能延续到成年期进行的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项目作为主要教材,如开设了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网球、武术(特别是太极拳)、体育保健等项目,同时根据现有场地条件,安排一些占地面积不大、活动人数多、健身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舞蹈、散打、跆拳道等内容。教学中避免竞技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重复、降低难度、改变规则、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感兴趣的终身体育项目。
  第二,在调整了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教学内容后,我们加大了体育理论课的比例,加强传授科学基础知识,注重体育卫生教育。使学生了解自身骨骼、肌肉、心血管等各系统的构造、活动机理等,增加保健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健身的方法和手段,常见的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运动处方的原理。并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锻炼、治疗疾患,养成身体保健的良好的习惯,知道如何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传授社会文化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各历史时期和各种社会文化中体育的交流意义,突出对学生终身知识的传授,强调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第三,把体育审美、韵律操及声像等教材引入教学之中,并开设选修课,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从不同的侧面为各层次的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在理论与实践、趣味与竞争、必修与选修上自由选择的余地,让学生不但掌握其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其理论,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身心得到锻炼,并产生终身效益。
  
  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运动”。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练习,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有利于学生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教学手段的转变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蕴含于游戏、竞赛、提问、辩论、电教之中。创新练习方法,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运动、在快乐中健身,使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增加教学的娱乐性、知识性、实用性,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第二,选用集体类和那些需要学生互相帮助、保护的项目。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友谊。如:在练习武术动作中,鼓励学生进行帮助和学习。教学中,通过运用分组练习、接力赛、开展教学比赛等方法,课下组织对抗赛、友谊赛、各种运动会,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配合,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增长解决个人和集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第三,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心理疾患,有针对性地选择,安排教学内容。利用体育项目自身的特点,矫治心理疾患。对于孤僻的个性,选择一些足球、篮球、排球、接力、拔河等集体项目;对于容易急躁、易冲动的个性,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项目,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第四,课的组织形式,可以趋向于“综合型”,即以游戏、韵律操等形式为先导,自然过渡到学习教材内容,最后以音乐放松动作作为课的结束部分,从而取代传统的四个部分的结构。
  
  三、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日益科学化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心发展尚未完善,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
  体育活动可以看成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缩影。因此,有人把体育课堂称为“课堂社会”,并把体育精神视为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我们通过教学与组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人格不断完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通过选择一些协作性强和竞技性强的项目来磨练学生,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可运用游戏、比赛攀岩、负重长跑、短途登山、自行车越野活动等。通过种种磨练,学生就能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同时,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生活方式的教育(防止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远离毒品);进行卫生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让学生自觉抵制和厌弃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
  总之,高校教育应把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从而发挥体育教学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己任,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刘同员.运动健康原理与方法.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8).
  [2]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武术理论基础,199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