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校“双语教学”制约因素分析
作者:陈昭明 赖庆梅
[关键词] 高校 双语教学 制约因素
200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与此相适应,一些双语研究机构开始建立,如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就成立了“双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成立了“双语教育研究中心”,山东省成立了省级的“双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短短的几年时间,双语教学已成为一个实验的领域,一个争论的焦点。
那么什么是双语教学呢?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本华给出了比较简明的答案,她认为双语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得是主要目的,同时也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树立跨文化的意识。
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以及高校教育的特点,目前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本文将就此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给高校的双语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教学观念急需改变。教学观念的变化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重视书面,忽略听说;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教材、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忽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抛去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英语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重视英语与学科的双向渗透,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另外,传统学科教学与英语是完全无关的,要在学科教学中,确立起英语作为媒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双语教学不单纯是我教你学,而要以英语交际为实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协商的交际关系,以英语为媒介,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双语教学活动,以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对当前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2.对师资的要求提高。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不但要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和表达都有一定程度的把握,而且还要对专业知识本身有较好的把握,在大部分高校,这部分师资力量的数量不多,使师资力量的选择受到了制约,并使得“双语教学”的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建议师资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可以加大投入,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者进行英语培训, 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及其储备, 有条件的高校可将他们送出国门深造。(2)对外语教师的培训。学校可以加大投入,在外语教师中选拔一批热爱双语教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 有条件的高校可将他们送出国门深造。(3)校际间加强交流,实现人才共享。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初期,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各有偏重。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引入竞争机制,可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4)实行教师专、兼职结合,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
3。对接受客体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双语教学要求作为授课客体的学生的素质也要有所提高,尤其在英语接受能力与水平上,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班与班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班级内也普遍存在着英语水平的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并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英语比较好的学生体现出来的英语应用能力也不高,这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使得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一种情况
4.教材的选用上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前沿经典教材的取得的难度较大,对前沿的经典教材的选择是“双语教学”的一个基础,没有好的教材,整个“双语教学”都失去了它最大的魅力,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选择教材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目前,学生面临可供选择的原版教材太少。学科教材匮乏,而各校自编的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因此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为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与国外大学建立友好学校,通过互相交换教材、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等途径引进原版教材。
5.教学方法急需改进。我国双语教学刚刚起步,受教材、师资和学生现有水平的限制,双语教学开展的程度并不相同,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模式。据了解,现有的主要模式有:一是渗透型,即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有的是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有的是将一些名词术语讲给学生,并适当辅以汉语解说;二是穿插型,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或以英文为主,在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三是示范型,即某个学科中,大部分时间是用中文教学,选择一定的内容,用一定的时间用纯英语进行教学;四是选修课型,即开设某个学科的选修课,用纯英语进行教学,或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设置新的课程,用纯英语进行教学。每种模式都分别有它自己的优缺点,也有特权自己的特殊要求,各个高校各门课程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源伟.《双语教学有效性初探》.《当代教育科学》,2003,(13).
[2]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刘良华.《教育、语言与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4][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余强编著.《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单文经编著.《教学引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