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竞争机制探讨

作者:马建新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是一条有效途径,文章根据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要求,提出最优选拔原则,以及引进辅导员的程序,分别阐述了竞争机制在辅导员工作过程以及辅导员待遇等方面的运用,并提出了作者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辅导员 队伍建设 竞争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的滞后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引进竞争机制,加强对辅导员的选拔、培养、管理,可以有效地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可以促进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
  
  一、择优选拔,规范入口
  
  目前,高校政治辅导员中大多数并非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部分人还缺乏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应该严把入口关,把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思想过硬的优秀人才选拔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为队伍建设提供素质基础。
  1.坚持最优原则。对辅导员的引进,高校应建立准入机制,制定引进辅导员的条件,设立“门槛”,保证队伍建设的起始水准和发展潜力。新形势下,高校引进辅导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素质。
  (1)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辅导员肩负着贯彻党的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任。他们直接面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要能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把握时代脉搏,教育广学生正确地对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自觉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通过积极的思想教育和疏导工作,不断消除学生思想上的消极情绪和不稳定因素,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根据这些要求,笔者认为,辅导员的选用至少应该在党员中挑选。
  (2)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和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志向。有些辅导员尽管毕业时有一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基础,但走上工作岗位时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为这一工作献身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所以,高校辅导员往往存在一年两年干劲冲天,三年四年牢骚满腹,五年六年自谋出路。没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志向是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建设的。
  (3)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辅导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思想工作的基本技能,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思想教育理论知识,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还应该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种基本方法,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4)学历要求。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做本科学生的思想工作,师生知识层次结构差距不大,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特别是辅导员以前所学的专业与工作对象的专业不同,在专业上无共同语言,势必会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近年来,部分高校在引进辅导员时,将学历要求提高到硕士或博士,这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也便于工作的开展。
  2.规范选拔程序。以前辅导员的选用,大多是组织指定或部分领导决定,这样很难把握住用人条件,所以辅导员的素质和整体队伍的质量难免会受到影响。为保证这支队伍的素质,在引进或留用辅导员时不妨引用竞争机制,采用“自愿报名,公开竞争,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具体可以按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向校内外公布当年所需辅导员的名额和招聘条件,以及相关的招聘内容;应聘者向学校人事部门报名;人事部门对所有应聘者进行资格审查;学校组织理论考试,进行筛选;组织评审委员会,对应聘者组织面试答辩,评审委员会可由分管的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牵头,成员由组织部、人事处、学工部、团委及相关院(系)的分管领导组成;公示;试用;试用期满合格的正式录用。这种选聘办法就是做到选聘公开,排除干扰,公平公正。应该注意的是,使用这种选人办法,特别要注重考察应聘者是否有志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以保证选用的人员思想上稳定,热爱辅导员工作,从而实现“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二、建立工作过程的竞争机制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比较琐碎,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对辅导员疏于管理,其工作很容易松散下去。把竞争机制引入辅导员的工作过程,这样可以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使各系院之间、辅导员之间形成持久的比学赶帮超的局面。
  1.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尽可能多地采用竞赛的办法进行。如每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不仅比学生参与情况、比赛的成绩,而且还要比观众的参加人数,比队伍的秩序、精神面貌。经常采用各系院承办全校性活动的办法,学校有关部门从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等方面对整场活动进行打分,评出优劣。在这些机制的促使下,各院系都会尽心竭力、全身心地投入,促使每场大型活动都很成功,促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同时还增强了广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2.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多地引入竞争机制,把平时琐碎、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具体化、目标化,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刻苦精神和务实精神。对结果不容易比较就在工作进度上比,如评优评奖、就业指导工作等,就比谁的工作方法更科学,看谁能创造出新的经验。同时,还要比本院系的制度建设情况,看谁的制度建设更完善,执行得更有力,效果更好等等。
  3.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对政治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应采取怎样一个量化的方法,使其更合理和科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学工部、院系党总支、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施德能勤绩综合考核。对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具体操作分学生评议、院系考评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考评三部分进行。
  4.强化辅导员的竞争意识,做好四个激励。一是目标激励,即一项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分析,并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防止松懈。但要避免极端,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做到有张有弛。二是成果激励。辅导员们有效地完成一项工作之后,领导要适时地给予科学的肯定评价,使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将工作成果转化为新的精神动力。三是对比激励,即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的领导对辅导员的工作,经常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比,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引导大家对照检查,互相取长补短。四是反思激励,即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的领导通过个别谈话等方式指出辅导员各自工作中的不足,同时指出他人的长处,启发引导他们认真总结学习,迎头赶上。
  
  三、待遇中的竞争机制
  
  要真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还要把竞争机制渗透到辅导员的各种待遇之中,要体现出奖优罚劣的原则,否则,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就会挫伤多数人的积极性。在具体做法上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评选年度优秀辅导员,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证书和奖金,形成制度。第二、在行政职务的选拔,在职称职级的评定上适当放宽对优秀辅导员的限制。第三、对考核优秀、具有发展潜力的辅导员,优先推荐报考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进行培养和深造,但要避免平均主义或轮流坐庄的现象。第四、在工作津贴上适当拉开档次,根据对辅导员的考核结果,发放不同档次的津贴,同时配有临时补贴,临时补贴可以按早操出勤率、学生宿舍夜间值班出勤率发放;一些大型活动结束后,按工作成绩发给不同数量的奖金或活动经费。第五、在日常工作中,对个别状态不佳的辅导员敢于提出批评,对表现出色的辅导员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
  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问题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保证这些竞争机制能起到作用,高校必须要有一定的政策作保障。政策保障就是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辅导员,并配有相应的文件制度,以保证对辅导员的关心落到实处。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奉献多,如果不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出现心理失衡,影响队伍稳定和工作积极性。既要在工作上信任他们,给他们压担子,又要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干部、教师培养计划并加以落实,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既要在政治上提倡无私奉献,又要敢于大胆提拔重用和落实职务上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稳定队伍。
  
  参考文献:
   [1]施永红.祝水富.职业化—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
   [2]颜吾佴.大力加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J].北京教育,2005.9.
   [3]杜庆君.“专业化+职业化”: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视角[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4]胡卫新.王佰平. 王震威.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5.4.
   [5]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工委.高进优出.抓好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M].中国高等教育,2000.8.
   [6]陈松.何军.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10.
   [7]陈立民.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兼结合[J].复旦教育论坛,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