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变“。”为“?”

作者:徐晓丹 李强华 邓 珊




  [摘 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革除应试教育中无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独立人格。
  [关键词]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
  
  曾深深折服于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作品《布瓜的世界》,作者仅以一个“为什么”为线索,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创造力勾画出人们千变万化的“为什么”,这个充满魔力的词标志着人们探索世界的开始。然而人终究要长大,当我们诸多的“?”被诸多的“。”所取代时,人们才意识到自身创造力的匮乏才刚刚开始。盛行一时的应试教育,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而承载着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重要任务的语文教育正在觉醒,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创造性,启发学生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其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而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革除应试教育中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弊端。在语文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一、有效利用“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指利用集体思考的力量,互相激发,获得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方案。语文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人人都畅所欲言的集体气氛,激发大家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奇的想法来。如在作文课上,设置一个情境,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一件未完的事情,任学生自由发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内驱力。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是一个民主的教师,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你”的平等对话关系,他信任学生的能力,推迟判断其想法,又能及时鼓励学生,强化他们的成就动机化。
  
  二、采用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
  
  创造性思维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新颖性、敏锐性、发散性、灵活性、形象性。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1.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新颖性。 对于经典作品,教师不应只是传授,应鼓励他们提出异议。《群英会蒋干中计》这样脍炙人口的文章会有漏洞吗?蒋干拙劣的口才及雕虫小技竟敢游说“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名将周瑜,难道曹操这样一位旷世枭雄竟不能识别蒋干的无能吗?况且蒋干在曹营帐下十年?这样有意贬低蒋干抬高周瑜难道不是造成了一个漏洞吗?——这就是激发的一个结果。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巧妙地设疑,促进学生去探究。
  2.细致观察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创造总是通过最细小的易为人忽略的线索取得的。这里有一个灵感的问题,它是创造的飞跃,教师要激发学生捕捉它们,不让它们溜走。一个学生在读《三国演义》时发现写到张飞的身高是7.5尺,刘备是8尺,关羽是9尺,他敏锐地感到现在和古代的计量单位一定不同,因为如果按现在的标准,他们三个人都是巨人了,老师鼓励他研究下去,他终于推算出计量单位的演变过程,得到了史学家的肯定。试想,如果当时老师对之不屑一顾,那他可能不会坚持把灵感付诸实践了。
  3.多向角度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解决方法。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教《眼睛与仿生学》可让学生利用仿生学原理大胆设计产品。另外 “一题多做”式的作文能多角度地训练发散性思维,但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不能仅停留在同一水平的发散,应向纵深方向发展,开拓思路。
  4.纵横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思维是指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定势。教师应不断采用新花样引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如改写课文,扩展小说,编童话,要注意逆向思考方式的训练,有位老师在讲《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后,就文中比喻论证的“滥竽充数”,鼓励学生发挥创见,有的学生认为南郭先生千百年来遭到嘲笑其实不公平,他的骗术其实并不高,齐宣王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讽刺的对象应该是他。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被形形色色的骗术迷惑,并不只在于骗子,而在于自身的一些缺点。由古至今,逆向思考,得出了新的历史辩证的思想。
  5.感知体验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语文教材中充满了生动的形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表象的思维特性,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形象性。教师应抓住此特点,训练学生这种形象性思维。钱梦龙老师在教《中国石拱桥时》,不是先读课文后讨论,而是故意对课文内容保密,先出示挂图,叫学生说明大拱和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并按照学生所说一一画图,结果无一像挂图所示,之后才让学生打开书本,看书上怎么说,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写一段文字,介绍一幅教学挂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比较中增长了知识,并激发了兴趣。
  
  三、其他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智力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诸多智力因素中对创造性思维影响最大的是记忆力、想象力。
  “一切知识无非记忆力”,知识面的广阔直接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利用小型记忆力比赛和中学生上进竞争的心理,可以提高记忆力。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用卡片辅助教学训练记忆。语文教学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以各种方式提高记忆力。量变达到质变,记忆力积累到一定阶段,当创造需要时便会源源不断。
  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空间。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方法。讲《雨中登泰山》,播放音乐,利用插图请学生想像自己随作者在雨中登泰山的情致。学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之后,让学生编小故事《孔乙己巧遇范举人》。想象的空间一旦开启,学生的作文就再也不会空洞乏味。
  
  四、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中最影响创造性思维的是好奇心和独立性。
  中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正确引导这种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创造思维的源头。在古汉字的教学中,老师讲了“舆”字的意义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其他的字,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解释某个字的意义,有一些“独创”,这些独创可能不正确,可能有失偏颇,但教师应推迟判断,应明白创造性错误前进一步就可能是创造性思想。
  独立性,是一个人不屈从于权威,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见解。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应当鼓励坚持。对于红楼人物形象,有同学认为最具有悲剧性意义的是薛宝钗,因为林黛玉由始自终都厌恶这个混浊的现实,一直在与之作脆弱而顽强的斗争,她的悲剧是一个觉醒者的悲剧。而薛宝钗却由始自终不知道自己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一直充当卫道士的角色,她爱宝玉却不敢爱,得不到真爱,到头来成了悲剧婚姻的祭品。她的悲剧才是最大的悲剧,是民众悲剧的缩影。这种观点就非常有独创性,应得到教师的鼓励。
  “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1907年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中发出了这一振聋发聩的箴言,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50年代兴起的创造教育正逐渐成为全球的风气,在这样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语文教育承担的是一个民族创新的先锋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正确途径。只有当学生的“。”都变成“?”时,才能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是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语文出版社,1999.
   [2]贺湘云.激发灵感 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胡昌萍.关于语文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0.
   [4]许序修.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架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