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关注生成,构建和谐的中职语文课堂

作者:苏春香




  [摘 要]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把其引入学校语文教学,对于消除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知识,轻素质的弊端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有效地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满快乐的思考、感悟的喜悦、交流的乐趣、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教学氛围显得生机勃勃、和谐愉悦,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师生共享课堂灵动的快乐。探讨课堂生成的规律与对策,为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语文生成 和谐课堂
  
  “课堂生成”理论来自国内独创,最早是叶澜教授提出来的,目的是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下,用“动态生成的观念”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和谐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握课改实质,寻找最佳切入点,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
  1.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对话:在协力合作融洽的课堂氛围熏陶中,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教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高课堂应变能力,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2.教学过程的和谐——流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块“金子”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2)而学生能不能“活”起来,则取决于教师愿不愿、敢不敢“放”和变不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摸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做到“五还” :①还学习的“时间”,每节语文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逐渐向三分之二过渡,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②还“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③还“工具”,不只是指学具,主要指教学内容结构化,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和掌握、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④还“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⑤还“评议权”,包括自评与评他、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
  3.教学内容的和谐——丰富有效:让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在一篇文章里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研读,而研读后的学生发言会出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课堂生态美”。
  如何“丰富”课堂,让学生“活跃”起来?笔者认为将课堂内外的知识有机的衔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课内、课外是学生获取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让课内成为夯实的主战场,成为课外的成果的展示厅,让课外成为课内的采集场,成为课内的拓展区,两者有机结合,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例如,像《雷雨》这样经典的课文,要想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学深学透并非易事,为了让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卓越的剧作家以及这部作品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掌握某些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课前教师先布置阅读《雷雨》全剧以及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并且完成读书心得。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们充分展示研究成果,结果发现学生的热情相当高。学生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从作者的家庭出生到成长经历,努力捕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交流中,有学生这样写道:曹禺的父亲是严历的,周朴园的身上仿佛就有他的影子,曹禺的童年是郁闷的,这种郁闷有如周公馆终年关着窗户的房间,令人透不过气来。《雷雨》的出现再一次认证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作者写《雷雨》就是想要表现这样的一个旧式家庭的郁闷、腐朽,从而告诉人们它的没落与崩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