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职业中学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勾保证




  一、现代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在学校,尤其职业学校,上什么课,学生摆什么书,甚至上几分钟课了,课本还不知在哪里;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讲多少,听多少;课堂无笔记,课后不复习,布置多少作业,完成多少作业。许多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越来越低,智力活动的兴趣淡薄,课堂气氛沉闷,依赖性增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益低下。因此,让学生参与学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善学者师逸而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的“善学”与“不善学”就在于有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不会自学,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那些“冒尖”的学生都是善于独立自学的学生。因此,现代教育论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重视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重视培养有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看作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最好手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的体现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我仅就课前预习谈几点看法。
  
  二、预习应做好以下几点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从上课开始,或者说上课前让学生预习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其实不然,上课前的预习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导学生适当的进行课前预习,就象让士兵去前线打仗一样,只有战前动员好,使士兵有目的、有勇气,这样才能打好仗,取得胜利。因此,指导学生适当预习,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预习前教师应做什么。(1)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本节课的目的或一些思考问题等,同时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刚开始可以把预习放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预习,使学生明确预习要解决的问题,掌握预习的方法和步骤,不断提高学生预习的水平。(3)提示学生预习中遇到的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对如何指导学生预习,也需要认真备课。自己首先要把握新教材的重点、难点,简单的、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应提示;对于学困生要尽量做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尽快学会预习,提高他们对新知识预习的兴趣,使他们和好学生的差距尽可能地缩小。学生学会预习,教材中遇到的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对教材内容就无所惧怕了。
  2.预习的主要目的。(1)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2)让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教材中一些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以便突出教学重点。(3)让学生提出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能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3.预习的效果不可忽视。(1)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主动性更高。教师能针对学生的难点授课,教学效果更好。(2)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教师事先没有估计到的)适当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甚至板书设计,这样做也能提高学习效果。(3)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自学过程,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学生走入社会后不断获得更多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一种终身受益的能力。
  4.收集、整理问题。预习后每个学生提出的不同程度的问题,要及时汇集到教师手中:(1)学习小组先收集问题,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先解决,解决不了的或有代表性的问题书面写出来。(2)教师根据收集到的问题归并整理,结合本节课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目的地再进一步预习,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预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世纪国家教育部指出:“良好的初始教育是开始终身学习的关键,这种教育应该覆盖儿童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应该保证所有青少年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他们养成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
  做为职业中学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自学,帮助和鼓励学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说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减轻教师负担,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不断追求更高层次教学境界的紧迫感。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在于教会他们自学,在教师帮助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克服了以前学习中的不自信、畏惧感,成功的喜悦使学生逐渐树立起信心,逐渐对学习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以上都说明了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学习、勇于学习,这样才达到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