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素质和审美素质教育

作者:王琳琳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在人的天赋及潜能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作用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最基本较稳定的个体特征及能力。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为主要内容。以教育的后效保证未来能学会新的理论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将来创业打基础。因而它有基础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素质教育还以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它又具有发展性和个性特征。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尤其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审美素质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值得我们认真发掘和利用。
  
  二、语文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
  
  因文悟道,因道解文,文道统一。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用优秀的文化成果对学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健康高尚的情操,进而把语文教学最高一层的境界定在朔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上。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要选渗透点,经读悟道。渗透点即语文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语文与政治学科特点不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模式也就不同,潜移默化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素质的最佳途径。所以,只有选好渗透点才能使二者水乳交融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包身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新旧社会的黑暗、腐朽、认识新社会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纪念刘和珍君》、《与妻书》等文章,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先驱为之奋斗不息的新社会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党,热爱国家,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教学种类的渗透点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勤于发现、引导、学生就会受到良好的思想素质教育。
  其次,要找通达路,以写人道。作为学生阅读知识技能延伸和迁移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强调指出:“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将“作文”与“做人”并列起来,并直接将其作为探讨作文教学文章的题目,可见作文对学生人格培养所起作用之大。为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写作知识的传授及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写作技巧的训练等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修养,审美趣味,意志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加以培养和引导。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材运用文章所寓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等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推敲分析,继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以教材中人物的英雄事迹及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来启发引导学生,颂扬先进,讴歌美德,揭露批判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各方面对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重要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化,美育越来越多得到人们的重视。美育在进行素质教育方面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教材的内容很丰富,大致分为环境美、人物美、意境美等方面。
  1.环境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美。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教材中有些作品把自然美和社会美和谐统一起来,感染读者,净化心灵,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如《西湖即景》一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娴热的笔法,优美的画面,使学生不仅领略到了西湖自然的美,还感受到了新的社会制度的美,中华民族伦理美和劳动的美,深切体会到作者对西湖的无限热爱和对劳动者的无限深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2.人物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情操与人格上。如教材中的古代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和现代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它们虽然属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诗歌,但都是很好的审美教材,可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无论是聪明、善良、勤劳、重感情的刘兰芝,还是淳朴、宽厚、慈爱的大堰河,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屈原的“独立不迁”志向高洁;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忠贞不屈;木兰的代父从军,不慕荣华,蔑视权贵,不畏强暴,敢于抗争;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百折不回,殒身不恤的气概,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身上那种高尚的情操,光照日月的伟大人格,无不激励学生为追求崇高理想和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3.意境美。意境是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境界,这是作者人格心灵的外化。通过意境窥见的是作者的灵魂。凡美的作品都有美的意境,情景交融,缘情布景,将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意紧密结合起来。读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谁都会赞叹作者笔下的月色荷塘实在太美了。“像亭亭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一样的荷花;那“渺茫的歌声”,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学生读了这样的作品怎能不为作者的巧妙构思,优美的遣词造句所感动?作者之所以创造出这一朦胧的意境,是与他当时的心情有关的,“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尽管作者心理有丝淡淡的忧愁,在欣赏到美好月色后,却也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这样景与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透过字里行间、联想与想象,可使学生欣赏到作品中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教学中要抓住作品中美的因素,指导学生对美进行认识、欣赏、评价,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增智意智,净化心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