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解郁芬




  实施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原则,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
  
  一、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激发创新的意识。
  创新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创意识的萌发,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教师首先要经常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耐心帮助他们分析,寻求假设,进行尝试,不可挫伤他们的好奇心。其次,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敢于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语文教学手段选择上常教常新,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幻灯、录像、图片、音乐、游戏等教学辅助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
  
  二、引导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法。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发展创新思维。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提出的主意的独特程度,或者说不寻常的程度。即别人很少这样想。它体现了学生对事物不寻常的超出常规的思维能力。教学时,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大胆求异,积极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是训练思维独创性的有效措施。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使他们思维的独创能力得到延伸。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三、提倡争辩,发展创新潜能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的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提倡学生之间的争辩。
  在分析课文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高,场面热烈,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语言才能和思维想象能力,把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实践证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行为的动机是自觉自愿的,行为的过程是自由的,行为的结果是独创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发扬创造能力的机会,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这说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他们面对的同龄人,不会顾忌什么,所以会把各自的想象大胆的,毫无保留的说出来。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辨别出事物的不同,并培养了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创新的能力。
  
  四、展开想象,促进发散思维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想象是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即从一点或一方面遵循相关性原则向其他各点或面网状扩散的思维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组织、概括、归类、形成一定的知识层次结构网络,并组成科学、合理、高效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采用转化发散、综合发散、纵向发散、横向发散、逆向发散、比较发散、结构发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与辅导,激发他们的灵感,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五、创造性复述,训练创新思维
  
  复述的过程就是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课文教学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复述可分为三种:(一)变更复述:让学生变换人称、时间顺序、语气或文章体裁进行复述。(二)续篇复述:根据故事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原有知识发挥想象,讲述故事可能出现的结局,这种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三)概括性复述:根据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全文大意或段落大意。这是较高水平的复述,学生需要很强的归纳能力。复述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不同层次,适时选用和灵活运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为造就21世纪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