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建设

作者:王继辉




  [摘要] 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而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本保证。本文探析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了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问题基本原则途径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计划用五年时间编写出版500本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001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全面启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高职教材基本上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的需要。但是目前高职教材的特色问题、针对性问题、实用性问题还没有切实解决,特别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基本上还仍然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教材内容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针对性不强,较严重地脱离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实效性差。因此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研究和开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存在的问题
  
  1.“思政课”教材千篇一律,内容观点是“条条框框”,显得枯燥、呆板。目前各省高校“思政课”教材都是由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内容是一种版面,一种模式,不符合各高校学生具体情况,可读性差。“思政课”理论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出现在学生面前,没有分析,没有过程,只有你必须接受的结果。
  2.“思政课”教材仍沿用普通高校本科教材,内容脱离实际。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差异,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也有较大不同,“本科型”教材在体现高职学生特点上和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明显不足,没有突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内容,难以符合高职教学基本要求,高职特色反映不够。
  3.“思政课”教材过玄、过泛、滞后,理论和现实脱节。所谓过玄,就是指“思政课”教材内容太深奥、太抽象、理论性太强,写得不具体,使人无法把握和领会。所谓过泛,就是指“思政课”教材设计的点太多,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内容不集中,针对性不强。所谓滞后,就是指“思政课”教材内容缺乏超前性、理论落后于实践,既不能指导现实生活更不能预测未来发展和走向。所谓内容和现实脱节,就是指“思政课”教材内容所讲的是一种情况,而现实是另外一种情况,理论和现实截然不同。
  4.“思政课”教材内容编写上详略安排不合理、不科学,内容重复。近年来出版的“思政课”教材内容,该详讲的不详讲,该略讲的不略讲。例如,2003年某省高工委组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内容都是略讲,而实际上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理论应用很广泛,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工作有极大指导作用,应该详讲才正确;2003年某省高工委组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教材内容安排也存在不合理情况,介绍近代国情篇幅太少,教材的逻辑不严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不应该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之后介绍,讲完总路线之后再讲基本纲领才是连贯的,也只有先有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才有革命胜利的经验,另外关于国家建设论里面应包含国防建设、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应放到一块介绍。“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表现为:第一,一门课程内部内容重复。如2003年某省高工委组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实践观点”在教材第2章上出现,也在第7章《认识论》里再次出现;教材第2章里讲《人类的世界》,而第4章《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第5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第6章《人类社会发展》等内容都是讲“人类的世界”,也存在内容上的重复。2003年某省高工委组编的《思想道德修养》第2章《深入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与第4章第三节《正确处理自我关系》在内容上也重复。第二,课程之间相互重复。如:“党的建设理论”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毛泽东思想概论》都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都涉及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都涉及到。第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内容和初、中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重复。初、中等思想政治教育就开始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代表”,高职院校还在讲。其中的个别内容初、中等思想政治教育讲得比高职院校还要详细。
  5.“思政课”教材理论内容较多,而强调实践内容较少。近年来出版的部分教材形式单一,实践部分所占比例较小,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存在问题的原因
  
  1.客观原因。第一,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体制的影响,学校不能自主办学,教学和教材受上面宏观管理,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材统一纳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第一线教师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编写的少,教材内容自然空洞、理论脱离实际。第二,历届参加编写“思政课”教材的同志,首先缺乏一种系统改革的思想,仍然按学科系统性,不是按应用性来编写教材,使教材显得冗长、啰嗦,有些内容对学生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其次受利益驱动,认为字数越多越有利可图,教材篇幅越大其研究、写作水平就越高。有些编者不顾学生是否能接受,什幺内容都写到教材里面,标题不能琅琅上口,内容又不具有可读性。第三,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很有名气的“思政课”教师很少,参加编写教材的本科院校教师又不熟悉高职院校情况和学生特点,造成有些教材可用性差。
  2.主观原因。第一,社会大环境影响,社会对政治理论不十分重视。认为“思政课”教材就是老祖宗的话,用不着多加钻研,也不能进行改革创新,前人怎么讲我们就应该怎么说,不能有任何“节外生枝”,“添油加醋”,“思政课”教材过去是怎样,现在是怎样,将来还仍然是怎样。第二,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一种敢说“不”字的精神,抑或思想上存在一种懒惰的表现。教师只有使用教材的义务,没有参与教材编写方面的机会,也缺少根据培养目标变革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锻炼,形成了对统编教材很强的依赖心理。第三,部分学校领导对“思政课”教材建设不重视。认为“思政课”教学效果好坏与教师分析发挥得好坏有关系而与教材关系不紧密,因此对教材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事实上教材对教师教学影响很大,如2000年由某省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六章《社会转变论》第一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教师在讲述该部分时很容易出差错,问题出在教材编写上有问题,而教师又完全依赖了教材,从而使讲课的效果很差。
  
  三、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思政课”教材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载体,是组织“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和阐述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编写适应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需要,具有职教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思政课”教材。增加趣味性、生动性,减少晦涩难懂的表述。
  2.创新的原则。职教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要对教材内容、理论进行创新,教材内容直接反映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思想、能力、素质。
  3.“精简”、“管用”的原则。教材框架必须打破学科体系特点,即学科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注重教材内容“精简”、“管用”。教材要体现前瞻性和适应性统一,系统性与实用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突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时代性、实用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