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德国“史里芬计划”的破灭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继建立,在各种利益与矛盾的交织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1914年正式爆发。
战争既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争夺利益协调矛盾的手段。一战正是世纪之交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其中各国都心怀鬼胎,早有预谋。德国更是早在1905年就制定了在第一次大战的作战计划,即臭名昭著的“史里芬计划”。
“史里芬计划”是当时的德国参谋总长史里芬制定的,因而以其名字命名,称为“史里芬计划”。此计划认为德国的主要敌人在西方,因此把战略重点放到西欧,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首先在西线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集中优势兵力,采用“闪电战术”,在四至六星期内经比利时袭击法军后方,迅速打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回过头来,向东对付俄国,在三个月最迟四个月内赢得战争。
“史里芬计划”受到了德皇的重视,后又经过反复论证、补充和修改,成为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基本蓝本,由继任的参谋总长毛奇部署整个战争,并在一战中得以实施。
1914年8月4日早晨,德国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军,在埃米蒂将军的率领下,迅速越过比利时边境,直奔地势险要的列日要塞。列日要塞,易守难攻,由勒芒将军率领比利时王国的军队约4万余人在此坚守。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基本上是按照“史里芬计划”来部署德国的战略,此后又在左翼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高筑深壕,按兵不动,只布置少数兵力以逸待劳,借以吸引法国部队,构成巧妙的“铁钻”态势。这就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受敌,一虚一实,迷惑法军,这一计划是“史里芬计划”中的关键步骤。史里芬对此步骤十分看重,他临死时再三嘱咐说:“切莫削弱我右翼纵队!”
毛奇将军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史里芬的设想,但却一再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原计划放在右翼的70个师的兵力削减很多,这无疑对以后战局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法军在其顽强却又固执的统帅霞飞将军的指挥下,一味地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对列日要塞置之不理,比利时的勒芒将军只好孤军迎敌。
法国对列日要塞置之不理,使德军心中暗暗高兴,庆幸“史里芬计划”成功,根本不把比利时军队放在眼里,自认为他们会不战而降。比利时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拒绝投降,德国便以武力要挟对方。德、比双方在列日要塞展开了激烈的炮击。炮击进行了一天,双方各有伤亡,日落时分,只好停了下来。第二天,德军又用飞机从上而下轮番轰炸列日炮台,德军虽空袭得势,但在进攻炮台时,几次冲锋皆被英勇的比利时军队用交叉火力击退。此后,德军由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指挥,采用穿插渗透的战术,从东西两个炮台之间的缺口攻入,并迅速占领了列日镇。但列日周围把守炮台的比利时军队还在顽强战斗,阻碍了德军前进的步伐。
按照“史里芬计划”中的闪电战术,要想进攻法国,就必须尽快通过列日,因而德军从后方调来一门巨型攻城榴弹炮。到8月16日,列日指挥部所在的最后一座炮台失守,德军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此后德军便长驱直入,短短4天之内,便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时,根据“史里芬计划”,兵分五路,直向法国首都扑去。而这恰好又为法军从东北出击,乘机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创造了机会。很快,霞飞将军指挥法军顺利地攻进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当法国军队进入阔别40多年的地方时,感到十分欣慰,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自己的胜利。
而事实上,这正是“史里芬计划”中所特意设置的圈套,德军用有计划的退却,来引诱法军深入,以便拉开他们与进攻法国的德军的距离,在适当时候展开反攻。果然,霞飞将军很快便接到一个个失利的消息,如梦初醒的法军重新配备兵力,把军队调到左翼,以便从另一面夹攻德军。此时的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已经得意忘形,他只看到自己的部队逼近巴黎,并迫使法国政府于9月3日迁往波尔多,便以为“史里芬计划”马上就能实现。于是,就抽调两个军到东线去对付俄国人。但是这却改变了“史里芬计划”中的规定,使德军右翼的进攻力量,从原来的16个军减少到8个军,在数量上少于法军。
法军虽然表面上溃不成军,但实力并未消弱,再加上霞飞的左翼力量,使德军转眼受到法军的两面夹击,被迫在马恩河与法军进行遭遇战。这是“史里芬计划”所没有的。这次大战于9月5日一直打到10日,双方总计投入了150多万人的兵力,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阵地战,这就是一战时期著名的“马恩河”大会战。法军阵亡2万多人、受伤12万余人,德军损失更为惨重,共有4万多人阵亡,17万余人受伤。结果,德军支持不住,向北败退,双方从此形成相峙局面。
马恩河战役也使德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史里芬计划”无法顺利实现。此役刚一结束,毛奇就哀叹道:“我们输掉了整个战争!”9月14日,毛奇被德皇撤职。至此,原本“完美无缺”的“史里芬计划”彻底破灭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