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理学大师朱熹
朱熹是婺源县城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小名沈郎,小字季延。
相传他的父亲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4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绍兴十八年,朱熹中进士,任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主簿,聚徒讲学,后来罢官。孝宗即位的时候,朱熹上书反对议和。隆兴元年,他被召见。朝廷虽然多次委任他各种官职,但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他都没有上任。
淳熙五年,史浩再度为相,推荐朱熹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当时,他拜访了白鹿洞书院遗址,奏请修复旧观,订立学规,从事讲学。淳熙八年,浙东大饥,朱熹被任命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次年,因屡次上疏弹劾台州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唐仲友为宰相王淮姻亲,朱熹的奏章被扣压,因愤而辞归。淳熙十四年,周必大为相,任朱熹提点江西刑狱。次年,升兵部郎官,他以自己有足疾请求辞官。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任为江东转运副使,又称自己有病要辞官,后改任漳州(今属福建)知州。绍熙二年辞归建阳,后来又任湖南安抚使,修复岳麓书院,扩建学堂,广纳四方游学之士。宁宗庆元元年,为焕章阁待制、侍讲,因得罪韩佗胄而罢。次年,监察御史史继祖劾其伪学欺人,革职罢官,归建阳讲学著述而终。
朱熹研究领域很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