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层面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

作者:李炎锋 杜修力 薛素铎

的质量监控评价制度,也要有一建立内在的动力机制。在质量监控和保证方面,学校、学院层面已经有规章制度。质量监控和保证工作已开始进入了它的制度层面,还应该再深入一步一一建立起质量监控和保证的内在的动力机制。质量监控和保证制度的建立和动力机制的建立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在学院层面,教学质量监控直接面对青年教师,不能简单按照教学信息系统的结果来评价教师,而是要重视教师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学生评教时和教授一起评,简单处理难免有失公允,必须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学院可以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平台,为其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条件。
  
  4 协助学校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时解决学生评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开展学生评教是学校学院获得课堂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虽然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上注意到客观评价和开放性评价的结合。但教师中对学生评教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大有人在。主要是对学生打分态度、出发点以及主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造成公平性存在疑虑。针对以上疑虑,学院层面首先应注意营造和保持一种相对宽松的评价氛围。提倡被评的老师讲出心里话,提出要把学术性的评价结果与行政奖惩保持适当的距离;强调与人为善的评价目的和初衷,评价是为了帮助找出影响质量的问题所在,从根本上说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针对学生评教成绩低于80分教师由学院督导组、专家教授共同进行指导、分析原因、帮助教师提高质量。其次,引导老师站在“大教育”的角度,自觉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正确对待具体的教学评价问题。再次,因势利导,将大家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及时地引向揭示影响质量的深层次问题和完善评价办法上面,鼓励教师献言献策,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5 建设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强化教学管理过程中服务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学院层面要重视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这是因为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主要扮演以下角色:一是“组织与桥梁”作用,组织教师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二是“导向”作用,为了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发展,管理部门制定一系列奖励政策,并负责有关政策的实施,对教学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三是“反馈”作用,通过与教师学生的接触,对教学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相关政策的建议反馈到主管领导以及政府部门,以便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调整;四是“协调”作用,协调教学活动中单位之间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和达到预期的目标。
  
  6 充分利用校外用人单位参与学院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是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是学院教学工作最有力说服依据。学院通过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发展情况以及用人单位评价,请毕业生根据自身发展对学院教学提出建议。聘请校外用人单位专家评审教学计划,能够及时将学生培养目标和重点和行业需求结合。站在用人单位角度和跳出学校管理之外的专家意见将有助于调整教学工作思路、开展教学改革以及明确教学管理工作重点,为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证。
  
  
  [责任编辑: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