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谈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作者:陈向军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过多地把人才培养定位于理论型、研究型,导致应用型人才的短缺,从而使其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与其他类型本科层次的人才相比,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三方面的明显特征:一是强调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二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与高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差异;三是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根据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结合高校实际,本文拟就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途径做一探讨。
一、建立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在培养规格上,要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为主要目标。要从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打破理论型或研究型教学运行模式,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使学生具有较为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思想,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传承与创新结合,强调知识的创新;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强调个性的培养。
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强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现场观摩及岗位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是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更多新的知识和信息创造条件,要大力开发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
五是在产学研结合上,要加强与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工商企业的联系。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及实训基地,为学生了解企业、增强实践技能提供便利条件。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按照不同行业的职业要求,设计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具体来讲,在强化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使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具特色,更具竞争力。
在知识方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应用型知识,宽泛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科技、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要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转变。
在能力方面,要有实践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培养学生掌握某一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术和运用能力外,还必须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应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创新活动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素质方面,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毫无疑问,一名高级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及销售活动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健康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合理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素质拓展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根本保证。构建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要建立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要按照务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对原有的理论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构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在课程结构上,要由传统的三段式转变成“平台+模块”(即公共课平台、学科专业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两段式,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在课程内容上,应体现优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口径,突出应用特点,将课程设置系列化和课程内容模块化。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根据应用性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采取多形式的训练方案,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是要建立素质拓展体系。要组织学生开展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素质拓展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成为能够为社会造福的人才。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键。要根据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的要求,加快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1)要采取引进和培养相互结合的方式,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2)要通过制度激励和约束,鼓励和引导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锻炼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出一批有影响的成果,为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好务;(3)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工商企业等实际部门锻炼或参加直接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开发、科技创新及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4)选派专业知识扎实、外语水平高、有事业心的教师到国外进行短期进修,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能力;(5)利用联合办学的机制,依托企业,聘请生产、管理、服务集一身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6)要加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导向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五、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提高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的迫切需要和有力保证。要根据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建立和完善涵盖教师管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就业指导等全过程的规章制度,以提高教学运行的效率和效果。这些制度包括:(1)教学资源监控制度。主要有主讲教师审批制度、以老带新制度、教材使用及质量保证制度等;(2)教学进程监控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干部及教师的听课、评课制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制度等:(3)教学信息监控制度。主要有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4)教学评价监督制度。主要有课程建设评估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考试质量保障制度等。
当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实际出发,以学生成人成才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依据,不断完善监控体系,从而建立起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以实现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