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以创新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

作者:刘小英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其鲜明的理论特征在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中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只有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实新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充分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特有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创新教学;理论功能
  
  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创新,促进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培养新型大学生负有重要使命,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一、课程体系创新: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环节。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关注热点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这些发展和变化因素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提出了挑战。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传统的一元化意识形态格局开始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形态日益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能够与新时代特点相适应。
  以往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矛盾。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针对性、协调性,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衔接、层层递进的关系,从而大大降低了其理论的针对性和逻辑说服力。在教材建设方面则表现为重复性较多,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理论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中重复出现。为了克服这些消极现象,适应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之下,各高校对原来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合并为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样,就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材建设方面,2006年以来,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全国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指定教材,从而避免了教材重复、内容参差不齐的弊病。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方面的改革,使该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而极大地加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创新:要体现综合化、时代性
  
  课程设置的创新要以课程内容的创新作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创新方面,我们在课堂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去分析当今世界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特点。例如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为了缓和内在矛盾,克服自身政治、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调节措施,从衰退走向了繁荣,这显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强大调整功能。目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的时期,它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与此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和建设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些现象都表明,资本主义在当代世界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生命活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所未能充分预见的情况。面对当今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大学生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感困惑和疑虑: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还能不能成立?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殊途同归的“趋同论”是否已经应验?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这是学生比较关注并且渴待解答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完全无视现实情况,充其量只是把这些现象说成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认为其无法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这种教条主义式的回答往往会引起学生们的失望和反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只有把时代的新变化看作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现象,正视它们并且积极探索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才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积累理论(原始积累一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理论和危机理论等基本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特点,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本质;根据马克思提出的关于议会斗争的可能性的观点,分析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民主化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新举措。通过以上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大学生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新变化,是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而引起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福利化等方面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极大地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调整生产关系,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较大的空间。这些重大的经济、社会变化,一方面加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着更高水平的社会形态的转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因此,从根本上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仍然不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向着更高社会形态的转化或许不会再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但是这种历史转化的必然性以及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仍然未能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所预见的情况。
  教学内容的创新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即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上面。在一个多元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会形成多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从而使社会价值观体系显示出多元的特点。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和深层变革引起了社会利益结构的巨大变化,现实生活方面的这些变化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价值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具体表现为:在人生价值目标上,存在着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的现象;在人生价值评价上,具有矛盾性和双重性,普遍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人生态度上,存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