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以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
作者:阮秋琦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普适模型;实施框架
研究性教学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型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它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使教育教学的主体思想进一步落实的必由之路。本文将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就创新性人才培养及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力图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思想,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普适模型,提供有借鉴意义的教学范例,以便在理论及实践上形成研究性教学体系。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一套具有理论基础的实践框架。
一、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概念、普适模型及实施框架
1 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概念
研究性教学应具备六个要素:
(1)知识体系具有完备性;
(2)教学进程符合认知规律;
(3)教学内容极具启发性;
(4)实验与理论教学配合紧密,具有研究探索因素;
(5)教学环节张弛有度、赋予学生较大的自我发挥空间;
(6)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想象力、创造性;
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法就是研究性教学法。
2 研究性教学的普适模型
研究性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一个科学命题,只有在理论上总结与提升才具有科学的普遍性与指导性。为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普适模型。模型的基本内涵包括: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体现六要素的基本概念;涵盖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框架方案;体现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体现先进的知识传授的主要流程;体现研究性思维与研究能力培养的互补性;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多渠道性。
该模型是一个普适模型,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它超越了学科及课程的界限,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及泛化能力。
3 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环节
研究性教学应围绕六个主要环节进行实践性探讨,即:
(1)理论教学——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大学本科阶段,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占较大的比重。它为学生奠定了研究创新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理论教学也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不仅是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科学研究、训练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研究”成分,为学生形成研究性思维习惯和培养研究能力作好铺垫。
任何一门科学或课程都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及独特的魅力,这些体系的形成本身就是经过科学工作者长期研究总结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要大力突出具有研究性思维训练价值的内容,把它们作为重要的知识点,强调创新性思想的意义及价值作为教学的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习惯。
(2)实验教学——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体现。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能与实验技术,还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源泉,而且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就是自然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标准。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任何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能够重现的实验结果为依据。即便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他也必须对他所关注的实验结果,甚至实验过程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才行。因此可以说,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活动和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有两类:一是探索性实验,即探索自然规律与创造发明或发现新东西的实验,这类实验往往是前人或他人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进行的实验;二是验证性实验,指人们为了学习、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学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实验,我们在教学中安排的大部分实验课中的实验都属于这种实验。
在研究性教学中我们把实验分为四个层次:认识性实验,模仿与学习性实验,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开发性实验,具有研究性质的探索性实验。该实验教学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3)科学的讲授艺术——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是一门艺术,丰富的知识面、生动的表达能力、引人入胜的渲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的重要环节。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长期从事本门科学的科研及教学的专家,而且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也颇有造诣,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本门科学的精髓。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才会做到融会贯通的知识理解,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及研究的兴趣,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堂讲授是普遍的授课方式,而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应能够熟练地驾驭课程的核心知识,能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根据听课对象能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及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的讲授艺术应做到四个统一,即:理论的严密性与表述的通俗性的统一,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实例描绘的统一,艰涩的数学表达与具体的物理概念的统一,严谨逻辑思维与生动的旁征博引的统一。同时,对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善于作画龙点睛的点评,使学生从教师讲授中获得自己阅读所难以得到的知识量。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口头讲授中,充分感受到清新的学术见解、深邃的思维哲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师德风范,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学生养成研究性思维习惯,为日后的创新性工作奠定基础。
(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开启兴趣之门的钥匙。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几乎走进每一个课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独特优势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以比过去板书为主的授课方式大得多的信息量传授知识。由于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力,独到的渲染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课件对于学生的预习、复习,加深对科学规律的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诸多不足,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可以预测,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大量应用,课堂授课会有革命性的变革。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会给研究性教学提供更加理想的创新空间,成为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研究性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法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