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建设

作者:王金发 何炎明 戚康标 王宏斌




  摘要:本文回顾了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建设的历程,从团队的共同愿景、研究性教学理念,以及科研型教学和教学型科研等方面总结了团队取得的经验,明确了团队今后建设的方向,坚定了信心。
  关键词: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2007年,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团队带头人应邀分别在昆明、杭州、乌鲁木齐、北京、重庆等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百多所高校的600多位教师、教学管理者汇报了团队建设的情况,引起较大反响。现将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情况整理成文,以作交流。
  
  一、团队的组成及愿景
  
  严格地说,教学团队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评选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自发形成,并有着共同的愿景。
  
  1.团队的组成
  很难说出我们团队成立的准确时间,追溯起来,可推演到1993年初,团队带头人完成在美国三年访问学者后回到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生物系细胞遗传教研室主任,并担任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两门课程的主讲,同时负责组织全院的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及其系列课程的本科教学,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教学的改革,这是早期团队的雏形。
  目前,团队共承担10门本科生课程,其中基础课4门:“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围绕核心课程开设了6门系列课程:“基因工程原理”、“细胞工程”、“现代生命科学”、“植物组织培养”、“现代生物学实验”、“生命科学进展”。形成了以“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为核心的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以核心课程的建设成果促进系列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团队的共同愿景
  团队是一个群体,但团队不同于一般的群体,应是有着共同愿景的群体。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名工程”,即“名师、名课、名教材”建设,这实际上成为了我们课程组的共同愿景。我们将“三名工程”看成是新时代的“蜡烛精神”,既照亮学生,也使自身发光,实现双赢,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名师,简单地说,就是受学生普遍欢迎的老师。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口碑。大凡运动员都想当冠军,也没有哪一位演员不想当明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算不上好的士兵!当教师也是一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颇有名气的老师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
  名课,即是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高朋满座”、“难以忘怀”、“回味无穷”都是对优秀课程的赞美词。学生主要是通过课程接受专业教育的,一门好的课程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努力将课程建设好、教好,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的这一愿景后来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评选,至今我们团队有四门课程被评为中山大学的精品课程,即:细胞生物学、现代生命科学、遗传学、细胞与遗传学实验,其中细胞生物学和现代生命科学都是广东省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名教材,即受学生欢迎的教科书。一部好的教材,其影响是深远的。我们这一愿景的目的是通过编著教材,强制性地要求自己进行课程体系研究和改革,同时也给社会留下一点财富。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团队先后主编出版教材十部,出版网络课程电子教材两部,其中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被列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二、研究性教学理念是实现团队愿景的催化剂
  
  名师、名课、名教材建设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并都与教学紧密相关,与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相关联。因此,要实现团队的共同愿景,还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这是实现团队共同愿景的催化剂。
  
  1.研究性教学理念
  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路决定出路”。在当今教学的各项改革创新中,教育理念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并从四个方面对这一理念进行了诠释:教学即科学,教学即文化,教学即艺术,教学即责任。
  教学即科学,是我们团队对教学的基本共识,也是献身教学的驱动力。我们认为教学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科学研究活动,讲授的课程都具有显著的学科性质。科学发展到今天,任何一个学科都有独特的厚重历史和各自的科学内涵、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和难于完全预测的未来。因此,要讲好一门课程,不去作潜心研究,仅靠现有的教科书,站在讲台上,一定会忐忑不安。
  教学即文化,强调教学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传播科学就是传播文明,科学自身就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有一种错误认识,将知识与文化划等号,认为有知识就有文化。其实,文化的精神层面含义就是素质,有了文化,还必须进行一次升华,即所谓的“文而化之”。在教学过程中传播文化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
  教学即艺术,强调教学的艺术魅力。通常说,教师是不化妆的演员,教师授课不仅用口,还要用肢体、媒体,因此教师的授课就是一场传授科学的艺术,包括语言艺术、肢体艺术和媒体的辅助艺术。课堂授课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能够让学生在享受艺术中接受知识。反之,教师通过对授课艺术的追求,可以洗刷心灵,带来课程的享受。
  教学即责任,强调教师教学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与教师的个人生存及对社会的回报相关联。既然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并对其服务对象负责,并以此回报社会。应将学生视为自己的亲人,倾心尽力。
  
  2.不浮不躁,坚持探索
  有美好的共同愿景和先进的理念,还必须克服浮躁,坚持探索。十几年来,我们坚持研究性教学理念,为实现共同愿景不断探索,不断催化新的反应,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中,逐步实现自身的价值。
  (1)树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的师德观念
  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当好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职业的光辉在于“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因此,教师的伟大之处是奉献精神。多年来,我们团队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精通专业,能够为学生授业,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经师”,同时要求教师努力成为具有人格魅力、传承人类文明的“人师”,即树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的师德观念。从1994年起,我们与学生建立“师生公约”,教师和学生各有八条约定,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将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师师德风范等都写进了公约之中,接受学生的监督,不仅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教师道德风尚、同时也为团队教师做出了师德表率。
  (2)创建“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有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理念才能实现。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教学团队探索并创建了“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