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行动

作者:庞思勤




  摘要: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成了当今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但仍有许多概念界定不清和讨论远胜于行动的弊端。本文就高等教育阶段(尤其是工科)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上所应担负的关键作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与措施等展开讨论,给出了一个由基本教学实践子系统、创新能力提升子系统和知识技能拓展子系统三部分构成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案例,以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以科研优势促进研究性教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供同行批判与借鉴。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教学案例
  
  一、关于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关于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话题遍地开花,相关的文章比比皆是。如果从形成实践与创新教育的氛围来看,也许这是好事,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广受重视。但是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关于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似有严重庸俗化的倾向,“创新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千篇一律的讨论甚至让人慨叹:“在创新问题的讨论上最没有创新,在实践问题上理论远胜于实践”。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怪圈,许多问题的讨论似乎不是让人越来越明白,而是让人越来越糊涂。
  首先,高等教育阶段是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吗?社会怪罪高等教育质量不高,而大学教师颇感委屈的是,中国的教育氛围使得孩子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中小学、甚至在幼儿园就已被束缚了手脚。仔细想来,的确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可能取决于其“前生、现世”的诸多因素,不是单纯依靠高等教育就可以解决的。但高等教育毕竟是在人生思维最活跃、最有“灵性”的阶段进行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是开发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或者说,高等教育虽然不能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包治百病,却处在治病的最佳时机:虽然这个病可能是陈年老病(例如是中小学应试教育的遗留问题),但高等教育决不能推卸责任,不可能无所作为,否则难辞其咎。
  其次,高等教育应该怎么样着力培养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呢?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并不统一,我们不少名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如“行胜于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同时我们的传统哲学中也有不少类似“知难行易”、“知行合一”等思想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他们深刻影响着我国各层次、各领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从“工科思维”的角度来看(或者再具体点,从笔者所学的“机械专业”机械地来看),笔者认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毋宁说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要知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去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不要怕下河呛水;要想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就要在创新实践中摸索锻炼。因此,“面向工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在于工程和创新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强化实践教学,推进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创新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笔者衷心期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不要再纠缠于理论,而要更加重视行动,哪怕是“无理行动”(无理论支持的行动)。
  再次,关于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国家提倡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那就要求人人都要实践,人人都要创新,高等学校要培养服务和引领社会人才,当然都要把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己任。但实践和创新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培养层次上都有不同的对象和目标,并不能一概而论,否则难以付诸有效的实际行动(或者太容易行动,做什么都可以冠名为实践与创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应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切实的行动为之服务。例如那些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其学科实力与背景、所获得的生源和其他教育资源、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等,决定了他们必须以培养社会高端人才、即所谓“拔尖创新人才”为使命。如果把“拔尖创新人才”认为是社会精英,那么,虽然全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这些研究型大学却不能只满足于通过扩大招生对大众化教育作出贡献,更应该追求的目标是大众化教育氛围之上的“精英教育”。他们的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主流应当是研发与创新,而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职业操作能力,因此实践就不应当只是操作性实践,而更多地应当是科研实践、创新实践。
  
  
  二、合理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突发奇想可以产生创新思维,科技发展史上能够举出许多这样的案例。但是,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一些分散、突击性的科技实践活动,那可能产生一些突发奇想或创新火花,但大多可遇不可求,至少不能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流。要系统化地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系统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要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足够的实践经验、饱满的创新激情、熟练的创新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创新人才培养不只是产生了可以参加竞赛的发明小成果,而是系统地产生有发展后劲的创新人才。
  为了这样的目的,北京理工大学通过近年来三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逐步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图1)。该体系由三个子系统有机构成。基本教学实践子系统(图1中)是全体学生必须接受培训的系统,它通过基本实践技能培养(课内外基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认知性、操作性开放实验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与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使每位学生接受到完整的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这是实践教学育人体系的主体。创新能力提升子系统(图1右)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部分具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方面的培养、锻炼和崭露头角的机会,主要包括大学生研究创新训练计划(SRIT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及各级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等。知识技能拓展子系统(图1左)以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短期培训与访学等)、多模式人才培养(实验班、“基科班”、全英文专业、国防生、双学位等),为厚基础、宽口径、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渠道。三个子系统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互支持,构成了一个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它使得教师能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技能特长,选取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具有传统工科优势的学校,多年来十分重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造就一流的人才实训平台,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学校建设了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基础力学教学实验中心、计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