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校多媒体教学实证研究

作者:郑旭翰 何明珂




  摘要:本文基于对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问卷调查和分析,认为多媒体教学作为中国大学教学的先进手段得到了高校多数教师的认同。但它在某些重要多媒体环境要素的建设、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以及多媒体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还有需要改善之处,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多媒体教学;高等教育
  
  多媒体教学是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是中国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高校一直进行大规模的多媒体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其影响和实际效果还远低于预期。为了深入分析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和问题,本文以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多媒体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与同行分享我们的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现有的文献研究成果
  
  有关多媒体教学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
  1.多媒体基本效用研究。Savage and Vogel的研究较早揭示了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效用,他们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每一位学生,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Piotrowski andReason的研究证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对那些学习上出现暂时困难的学生尤为奏效。胡光顺、叶严军研究了多媒体教学的不利一面,他们指出:盲目凭借手段的先进反而会降低备课的质量;声光电的运用所产生的“五花八门”的感觉有时也会使学生“逆反”。
  2.多媒体教学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形成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提出了多媒体教学的五原则,“认知负荷理论”对认知负荷进行了分类,为解决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重要问题奠定了基础。
  3.多媒体应用对策研究。Dian Laurillard根据大学教学的共同性质对多媒体手段进行了初步归类,提出了“叙述性媒体,交互式媒体,适应性媒体,沟通性媒体,生产性媒体”五大分类,然后就各类手段对教与学的不同作用及选择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而对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多媒体策略提供了指导。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为了系统地了解和分析多媒体教学状况,作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包括5个调查项目,共计116个问题,旨在对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文件使用、网络信息来源以及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问题进行研究。
  在前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2008年6月24—30日,作者向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专任教师发放了问卷,一共发放问卷44份,回收39份,全部为有效问卷。
  
  三、研究结论
  
  经过问卷统计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多媒体教学环境使用情况分析
  此处所说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师在教室于上课时所使用的多媒体设施设备,调查情况见表1。
  表1中“每节课必用”、“频繁使用”等指标均表达了教师关于某项多媒体环境要素的使用态度,我们称之为“倾向”。从表1可知,PPT文件每节课必用的倾向高达95%,而电视机和收音机却“基本不用”。
  “样本方差”说明某一倾向的集中度,该值越大则倾向的集中度越高,反之亦然。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方差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PPT文件、收音机、电视机、网络、播放设备、数字展台,可见教师对“PPT文件”的使用意见最一致,而对于“数字展台”,可能因为教师对其了解程度不一出现了意见分歧最大的局面。
  表1中的“偏斜度”表示某一多媒体的使用在从“每节课必用”至“基本不用”序列上的分布。如果偏斜度为正值,意味着多数集中在左边,应该向右边延伸,故称为正偏态;相反,如果偏斜度为负值,应该向左边延伸,而称为负偏态。其绝对值的大小则说明着倾向邻近两端的程度,称之为“倾向强度”。表1中除“数字展台”为负偏态外,其余的均为正偏态,“PPT文件”的偏斜度为2.22,集中程度很高且为“强正倾向”。
  分析表明,对PPT要素的过度依赖是目前商学院教学中多媒体环境要素的运用的主要特点,根据Mayer等人提出的“感觉通道原则”,应该增加其他“教学通道”。
  
  2.多媒体教学文件的使用情况分析
  在一个多媒体文件中,特别是适于教学的PPT文件中可以“嵌入”许多不同的教学文件类型,例如文本文件、图形文件、表格曲线乃至音频视频文件等等,它们的使用与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表2说明了商学院教师利用这些文件的基本情况。
  显而易见,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的使用并不乐观。“每节课必用”和“频繁使用”两个倾向指标加起来,音频文件的使用率只有13%,视频文件26%,而“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和“表格曲线”的倾向分别为79%、75%和67%,三者的集中程度均很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可视化效果,这一结果表明:商学院教师的PPT文件内容较为丰富,但也只是局限于以PPT文件为平台,还缺少利用内容更为丰富的独立的视频、音频和表格曲线文件组织教学。
  
  3.多媒体教学效果分析
  关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本文从前者,具体情况见表3。
  从表3中可知,教师对每一个效果的看法较一致,教师对多媒体的教学效果持有积极态度,但教师们并不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已经发挥到极致。
  
  四、对策与建议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虽有少数已习惯于“教材+讲授+板书”的教师对多媒体产生畏惧心理,也有学者对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表示质疑,但是,即使是对电脑和网络再不感兴趣的教师也无法避开多媒体的使用。经过调查分析,我们的评价是两方面的,首先,多媒体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其次,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缺陷,主要表现为三个缺失:某些重要多媒体环境要素的缺失、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以及应用对策的缺失。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完善多媒体教学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建立“效果指标引导式”多媒体教学管理机制。研究发现,多数有关多媒体教学的管理模式都将建设硬件环境、规范软件应用、强化课件制作作为管理的重点,它的好处是减少了资源利用的盲目性,保证了教学的基本需要,其缺点是牺牲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提出“效果指标引导式”多媒体教学管理机制,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为中心,将相关指标的建立、实施与考核作为促进多媒体教学水平提高的基本方法。
  第二,建立“活性炭”式的多媒体手段应用机制。自然科学范畴中有许多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活性炭”就是其一。活性炭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这源于它的多孔结构。一般情况下,决定活性炭吸附能力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单位体积所拥有的孔数;二是孔径的大小。
  我们把“教”与“学”比喻为两个需要相互“吸附”物体,而将多媒体教学这一系统视为“活性炭”,多媒体教学中使用的全部要素可以比喻为活性炭的“孔”。显然,单位教学环节上使用的“孔”越多,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附力”就越大;但如果设置的“孔”太多,就会牺牲“孔径”,进而影响教学活动“吸附力”的增加,所以,应该合理确定多媒体教学要素数量。
  第三,建立“二步信息流”多媒体教学信息沟通机制。二步信息流(two-step flow theory of communication)是Paul Lazarsfeld,Bernard Berelson和Hazel Gaudet等人于1944年提出的。他们发现,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作为两种信息沟通手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一个手段的效果取决于另一手段的效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