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我的教学方法

作者:陆俭明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叙述自身担任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旨在说明一定要继承老一辈教师优良的教学传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文章以具体事实说明,为让学生能学习、了解、掌握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种种分析理论与方法,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研究能力,教员自身必须不断学习新知,深入研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讲授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模式。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所讲授的理论、方法能更好地理解,能更好地接受,并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主体;教学理念
  
  一
  
  这里我想先给大家说说我的老师朱德熙先生。我是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当时给我们本科生授课的,大都是全国知名的顶尖级教授。知名教授面向本科生开课,这是我们中文系一贯的传统,这个优良传统一直保留至今。那时的中文系,学生入学时不分文学、语言专业,每一门课程,不管是文学方面的,还是语言方面的,都是全年级100多人在一起上。其中,“现代汉语”课的语法部分由朱德熙先生给我们讲授,讲一个学期,每周4个学时。朱先生的课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除非有人病了,没有人缺课的,不管学生本人的兴趣在文学方面还是语言方面。大家都觉得,听朱先生的课是一种享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1960年我毕业留校任教。当时领导上把我们这一届毕业生看作是新中国第一届按党的新的教育方针由中学培养到大学本科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为显示新中国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和教育事业的成功,要求我们一毕业就上讲台,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本科生毕业任教得先做2~3年辅导工作。当时心情的紧张是可想而知的。 第一学年,分配我给外语系讲授写作和语法修辞课;第二学年,就安排我给汉语专业学生讲授“现代汉语”课。“现代汉语”课实际是上一年半,每周4学时(即4/周,4/周,4/周);第一学期讲授语音、词汇,第二学期讲授语法(一),第三学期讲授语法(二)。语音、词汇、语法(一)由我讲授,语法(二)由朱德熙先生讲授。那时,朱先生住在中关村三公寓,我住在学校三角地旁边的16楼。我经常到朱先生家请教问题,有教学方面的,有语法方面的。他从不拒绝我的访问,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地给我答疑解惑。寒假某一天,因为开学后就要给本专业学生上语法(一)课,而这是我任教后第一次给本专业学生讲授语法课,怎么上好这个课,心里有点紧张,所以我就去朱先生那里向他请教有关语法方面的问题。快离开的时候,我问向朱先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说您的课上得好,把语法讲活了,学生都爱听,觉得听您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朱先生,您有什么诀窍没有?”朱先生谦虚地说:“哪里,哪有什么诀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不过,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那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安排讲授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朱先生那简短朴实的话语,反映了一个他对教育的责任心,对学生的责任感。这时我才领悟到当年朱先生给我们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的每一堂课,为什么都那样有条有理,丝丝入扣,而且往往没有用几句话,或者只是提一个问题,就一下子将我们带入了思考语法问题的境地,而所举的例子总是那样精当而又说明问题,语法要点和实例的板书又是那样醒目而又合理。原来朱先生在上课前都是精心设计的,而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为了让学生便于接受,为了让学生便于掌握。朱先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成了我教学上的座右铭。朱德熙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语言学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在社会职务繁重的情况下仍坚持给研究生、本科生上课,他的课还是那样受学生欢迎。朱先生为本科生高年级所开设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和研究生的“语法分析”课成了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品牌课。1989年6月朱先生去了美国,原先由他担任的那两门课,即本科生高年级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和研究生的“语法分析”课就都由我来接替。这时,我更加牢记朱先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那句话,努力完成新的教学任务。
  
  二
  
  我们知道,就整个语言学领域来说,语法研究是发展得最快的。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半期起,新的语法分析理论与方法可以说层出不穷,不断涌现。新的语法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语言中运用先前的理论方法没法解决的语法问题,都是为了解释语言中运用先前的理论方法没法解释的语法现象。为了让学生能学习、了解、掌握语法研究中需要用到的种种分析理论与方法,我一方面自己不断学习新知,不断进行研究,不断更新我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我的讲授内容;另一方面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能更好地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更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试以我为汉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的改革情况为例,原先这门课的讲授,我是以语法研究分析的理论方法为纲的,讲解一个个语法分析理论方法,如传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当然,讲授时都紧密结合汉语实际,举出大量的实例。
  这样讲,条理清楚,学生容易记笔记;对学生了解一个个语法分析的理论、方法当然有帮助。可是后来发现,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一个个语法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倒是都知道了,也大多都记住了,但在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时,学生大多不会运用这些理论方法来进行具体的研究,甚至有的学生,选了语法方面的题目,不知怎么入手进行研究。这就是说,学生上了我的课,光有了些理论知识,并没能真正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陈述问题的实际研究能力。所以后来我就决定改变教学模式,不再采取“讲理论,举实例”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另一种教学模式——每一讲的大标题,如“层次分析”、“变换分析”等,还保留着,但里面的内容变了。那么,具体怎么开展课堂教学呢?这里不妨举个实例。譬如我们在讲“层次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先提出并发动学生逐个讨论下面三个具体的语法研究的小课题:
  (1)句法格式“像X似的”(如“像木头似的、像棉花似的”等),它的内部层次构造,该怎么分析?该分析为(A)“像//X似的”呢,还是该分析为“像X//似的”?还是A、B两种分析都可以?理由是什么?根据是什么?
  (2)“他所写的散文”这一结构,其内部层次构造应该分析为(A)“他//所写的散文”呢,还是该分析为(B)“他所写的//散文”?还是A、B两种分析都可以?理由是什么?根据是什么?
  (3)“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好像既可以分析为(A)“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也可以分析为(B)“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因为“父亲的父亲”就是祖父,二者分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