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驱动因素及其趋向探析

作者:李 旭 李守中 杨玉盛

实践教学课时、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增加实践平台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地理实践教学改革。
  
  2、在目标层次上表现出从验证到探究、从知识到能力、从课程到综合的价值取向
  传统实践教学,无论是野外实习还是室内实验,往往围绕课程与课堂教学进行,具有演示性、认知性和验证性特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学习基本实践技能和方法。实践表明,其在地理学系统性和综合性思维方法训练、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即使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常常停留在记忆的表层。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国伟指出:适应国家和人类社会需求,地学教学方法改革要重点突出地学思维与技术、实践与能力和如何发挥人的最大聪明才智的教育和改革。对应三大驱动因素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地理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当前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在目标层次上普遍表现出从验证到探究、从知识到能力、从课程到综合的价值提升。如: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对项目实习的实践,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和鲁东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分别对研究性实习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对人文地理学野外调查方法的探究,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对地理野外实习思考,等等,均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
  
  3、在目标实现途径上表现出科教结合的发展趋向
  尽管科学研究和教学在大学内的结合由来已久,地理学研究也具有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建设和生产实践的优势和传统,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一直围绕着课程进行,未能跳出教学体系的视野,科学研究对实践教学改革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知识的更新和教师力量的加强,即便这样,也未能尽其所长。随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科研的优势和力量越来越多地向实践教学改革渗入,科教结合成为当前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向,具体表现在:第一,科研条件平台(如野外定位观测站,科研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平台(如学生实习基地、基础教学实验室)的资源共享与相互促进。第二,科研组织形式、科研活动与社会服务过程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结合,如导师制、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社会服务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第三,学科优势和特色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体现和应用。第四,教师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第五,学术骨干教师承担本科实验、实习教学等。
  
  4、在目标实现形式上表现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由于观念的更新、目标层次的提升、目标实现途径的拓展、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地理实践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地理实践教学形式必然要突破传统的以野外实习为主的格局,走向多元化。首先,由于地理实践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为特征的实验教学形式迅速发展,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由于与社会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发展,以岗位实践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实践活动成为实践教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由于科教结合的发展趋势,各种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
  
  三、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综上所述,地理学学科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对地理专业人才结构的内在需求与现实差距构成了推动当前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强劲动力。这一动力的客观性与内在性决定了改革的重要性、必然性与持久性,并对改革方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同时,由于地理学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地理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在校际之间存在共同性,当前各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在观念、价值取向、实现途径与形式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这些特征和发展趋势,对进一步引导深化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具有普遍的意义。但由于在历史积淀、学科基础、办学条件、区域环境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各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方向、内容、措施不尽相同,这既是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校际差异性和多样性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满足多类型多层次地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
  因此,高校深化地理实践教学改革,要在准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客观评估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差距,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促进地理学科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实践教学的价值层次。同时,要积极借助学科尤其是地理实践科学发展的成果,发挥地理学科学研究在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尊重高校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科教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和平台建设,促进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形式以及管理体制的创新。
  
  [责任编辑: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