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地方院校树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杨建华 曾宝成 孟 倩




  摘要:科学知识结构呈树状结构,育人如同植树。仿照树型结构构建的树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显示出在综合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个性化人才培养特征。实践表明,实施树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按大类招生培养本科生,开展广博的通识与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工作适应性,让学生任选专业方向,发展了学生个性,增强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有利于发展交叉学科,组建优势学术团队,集中师资实验设备力量,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等学校;树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不同高校的办学层次不同,发挥的社会作用不同,肩负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学院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从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构建了适合地方学院的树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涵义
  
  参天大树必有发达的根系、粗壮的树干、茂盛的树冠。育人如同植树。树只有根深,才能杆粗叶茂。人只有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修养、国际交流与体育军事等通识知识(如同树的根系),才能基础好,造其无限发展之势。树只有干粗,才能木秀。人只有具备多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学科基础知识(如同粗壮的树干),才能能力强,适应性广,撑起高耸凌云之志。树只有冠茂,才能荫多。人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在宽厚学科基础平台上,设多个专业方向,像茂盛的树枝,让学生任选专业方向),才能有特长,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仿照树型结构提出了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具有广博通识知识、宽厚学科基础知识、精深专业知识技能与广阔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
  不同的树种,不同的生长土壤或气候条件,树干的粗壮程度和枝叶的茂盛程度不同。同样,不同领域、不同技术含量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导致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其学生基础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也不一样。因此,不同类型的学校应用树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各自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不同而已。
  当树根能不断吸收到充足的水分与营养,树叶能得到足够的阳光时,则站立在大地上的树就会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向天伸展的树枝就会迸发出青春与希望。育人与植树有着类似的道理,若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发挥出师生的生命活力,就能培养出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树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广博的通识基础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毕业后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适应新发展。
  每棵树都有一枝最高的树枝,其余树枝都比它低,这种自然现象称为顶端优势。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过程也亦如此。一个班的学生总有最突出的,培养1个尖子比培养100个平庸之才更有用。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原因是用同样方式和相同的教学内容来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树枝的顶端优势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采用本科学生导师制等方法,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引导他们在自身可能的范围内获得最充分的发展,旨在培养尖子人才、帅才、学术前沿带头人。
  
  二、应用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方案来实施的,本着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个性健康发展的宗旨,按照树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机械动力大类专业“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通识教育,筑建广博的“科学+人文+艺术”的通识课程平台,改变以往教育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使学生掌握适应科技、社会与今后发展需要的广博知识,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行多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厚基础”学科基础教育,构建宽厚的涵盖固体、气体、液体的知识、能量转换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检测控制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打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森严壁垒,加强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技能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方法论和基本技能,既能打好专业教育的根基,又具有超越狭隘专业领域的眼光,旨在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不断分化和综合,新领域不断产生的适应性与自我发展能力。
  在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上,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设置“技术+特色+创新”的多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让学生按照自已意愿、专业兴趣、就业去向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专业方向,以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
  建立“多系列、多层次+模块”的实践创新教学平台,把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训练和实践环节,实现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程化。坚持课堂创新教学、创新实验、创新设计与生产实际和行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树型人才培养模式仿照树的结构及其内在机理,注重综合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个性化教育,旨在培养出的学生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以形成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完整结构。
  在知识结构上,广博的通识知识、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技能与“前沿”知识(所学专业和相关学科的新成就、新问题、发展与研究方向),不仅利于扩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将来的知识扩展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同时突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性和广延性。
  在能力结构上,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素质结构上,注重人文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在科学文化方面,要求具有整体化知识素质;在基本能力方面,要求具有创新素质:在思想品质方面,要求学会与人共处,有团队精神素质;在心理方面,要求历险不惊,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不怕挫折等非智力素质;在身体方面,要求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特点
  
  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条件、同样的学生,通过不同的培养模式所造就的人才,在质量规格上会有较大差异,树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活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互为前提,互相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能摆脱和超越各种(对“人”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