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新合并组建的高师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作者:陈相伟 薛宝林 刘 华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效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为此,本文就我校对课程建设的思路、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梳理,希望得到同类兄弟院校的帮助。
  关键词:课程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一、课程建设的思路
  
  我们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前身始建于1906年(清光绪32年)的师范速成班,1914年(民国3年)更名为“黑龙江省省第一师范学校”,是全国建校最早的几所中等师范学校之一,被誉为“龙江第一校”。这所古老的学校历尽沧桑,几多变迁,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了达近十余万的莘莘学子,遍布在祖国各地,特别是为黑龙江省输送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工作者,为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校新合并组建后,在课程建设方面依托丰厚的教师资源优势和育人优势,结合教学实际制定了以“拓宽专业领域,夯实知识基础,提高实践能力,强化技能培养”的模式,为课程体系建设理清了思路。在加强专业的合理配置与特色人才的培养,明确办学定位与服务基础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改革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课程内容设置形式,改变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过多追求课程设置稳定和课程内容大容量而忽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为此所进行的积极有意义的调整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课程设置的依据
  
  1、结合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我校为提高竞争力,使培养的学生有更多的技能、专业特长、文化层次,对师生提出了“教精学实,够用、适用、会用”的基本要求。坚持为基础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我校设置了30个专业,涵盖了基础教育专业并融入了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为确保专业设置的可行性,我们在借助传统师范教育的优势基础上,结合社会需要和专业发展前景,组织人才需求调查活动。如深入企业、事业单位,召开座谈会或组织问卷调查、走访、咨询等多种方式。根据调查结果就师范类中的学前教育、英语教育专业,高职类的数控、汽修、旅游、酒店、主持与播音等专业社会需求较大的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修订:把各专业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做到理工横向结合、文理纵向贯穿、多学科相互渗透、拓展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2、围绕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我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己任。为此,学校多次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研讨本着方向性、科学性、个性发展的原则,针对存在着课程体系相对老化、应用性不强、不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了课程体系的创新和调整。如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增加实践教学及职业技能课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师范类采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高职类采用以能力为核心模块式体系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试行学校多年探索的成功经验,落实“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如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应用性学前教育人才为目标设计课程结构,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卫生学”、“学前手工制作”等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按专业分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近三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98%的用人单位的评价在“良好”以上。
  
  3、服务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从2005年开始,学校坚持选派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干部到齐齐哈尔市的三个辖区教育行政部门挂职锻炼,主抓全区的教育工作,全面了解地方基础教育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改革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先后与全市102所中小学建立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基地,为他们提供科研服务和智力支持。
  为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我校于2008年3月初,选派15名8个专业班的学生顶岗实习分赴齐市3个区、5个县及乡村14所中小学任教,收到了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好评。学生深入实习基地的实践让他们练就了本领,为今后从业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建设初显成效
  
  1、我校的课程建设初显成效。我校开展了校级、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经省专家组的评审,我校的“大学语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其他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3门省级精品课程为重点,6门校级精品课程为主干,7门校级重点课程为后备的课程建设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材建设方面,我校重点加强了教材的选用和管理。主张优先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近12部,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1部,编写校本教材8部。
  2007年度我校共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20项。其中《大学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被评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对普通高校三年制体育专业素质教育的研究》获得黑龙江省高职高专应用技术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达108篇,出版书籍9部。实践证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我校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第一要素,实施了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和名师工程,构建了优秀教学团队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模式。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我校投入120多万元,培养在职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56人。引进一批获得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得到了改善。目前,我校培训教师达320余人次。先后涌现出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优秀中青年专家3名,校级教学名师3名,校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校级骨干教师8名。良好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特色发展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达50%以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创新能力。如数控技术专业,根据就业岗位职业素质的需求,增设了"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操作与编程”等新课程,并通过开设各类专业选修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在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2007年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黑龙江省一等奖;参加共青团齐市学生联合会组织“中国移动杯”第四届青少年雪雕大赛,获最佳设计改进奖,优秀组织奖;2008荣获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平面设计”三等奖和“Flash动画设计”三等奖,该奖项得到了Adboe公司的权威认证。学生参加的各种比赛,使学生拓宽了视野、积累了实践经验,达到锻炼学生增长技能的目的。
  
  4、为社会需求输送人才。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制度。近三年来,师范类4000多名学生,非师类400多人获取了教师资格证书、英语、计算机、ZHC职业汉语等级证书,受到在校大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升,不少学生尚未毕业就已被用人单位“预订”。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数控专业、汽修专业的学生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了“订单式培养”。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动手操作,在顶岗实习中表现突出,有23人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课程建设任务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一方面要认同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作出努力。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