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一体两翼”之经典文本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樊宝英




  摘要:本文结合“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从通识教育观念、高等学校经典课程设置以及“一体两翼”的总体方案,介绍了2005年以来聊城大学文学院进行经典文本教学改革情况。其主旨在于以经典文本教学为扭结,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平台,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研究,对它们重新定位,归纳总结出具有创新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典文本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本科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一体两翼;经典文本教学;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
  
  经典之争是当今最热门的学术话题之一。无论是对经典的内涵与特性,还是对经典化的过程与机制,以及对经典的解构与祛魅等问题,都是饶有兴趣,争论不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论争的过程中引发出的经典教育及其教学模式探索问题,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经典教育教学问题,既关乎现代教育观念的挑战,又关乎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同时还关乎我们应做出如何的应对。本文结合“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C05082)的研究与文学院的具体教学实践,谈谈想法。
  
  经典教学与通识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的根本宗旨在于“立人”,“立人”的本质就是强化人的精神培育和灵魂塑造。“通识教育”正是这一现代理念的最好概括。通识教育要义有三:就性质而言,它是一种针对专业和职业教育而言的大学教育理念:就内容而言,通过不同知识图景的建构,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就目的而言,造就道德高尚、通融识见、身心健康的“全人”。现代高等教育之所以强化和实施通识教育决非是偶然之举,而是具有很强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针对性。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来推行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呢?对大学教育而言,推行通识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阅读经典文本则是一个好的做法。
  经典文本通常是指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实践检验、大众认同,对某个文化传统而言最具典范性、权威性、原创性、奠基性,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产生过广泛积极影响的文化典籍和优秀著作。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学术通论》曾认为中国学问无外乎人、事、学等三统。所谓人统,是以人为中心,教你如何做人;事统,是以事业为中心,教你如何做事;学统,是学问本身的系统,教你如何做学问。由此,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可概括为:(1)教你如何做人。《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经典著作,都以简洁生动的文字,表述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无论儒道,皆以道德实践、价值追求为第一要义。儒家讲究积极进取、道德践履、尚刚主动,道家崇尚自然无为、淡泊超越、“贵柔守雌”。儒道互补,熔铸了理想之人格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对个体而言,可以“息心化欲”、纯化心灵,使主观精神获一席之地:对群体而言,可以求得人际和合,贵和尚中,使外在客观世界兼容并蓄,平衡协调。(2)教你如何做事。经典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人类行动的指南。一个人不仅要有知识、学问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践行,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庄子》说“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孟子》也说:“非有能也,是不为也。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以致用,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知行合一,这是经典学家提供给我们的最高智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与经验,以应对复杂社会人生的诸种情况。美国福特撰写的《经典与自由教育》一书就特别强调经典并没有过时,它们仍回应着现代的一切。书中精选了荷马、柏拉图、圣经、莎士比亚、美国独立宣言五个经典文本言说当代社会问题,并且提供了处理这些问题的一些基本对策,从而证明了经典的现代价值。(3)教你如何做学问。经典是学问的根底,而做学问既要求其专,又要求其通。但时下往往流于精专,而失于兼通。难怪孔子惊呼“工乎异端,其害也己”。庄子慨叹“道术为天下裂”。若一味只求专业而不具通识,难以具有真正的大学问。古人一贯强调博学多识,融会贯通。《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惟有这样才能产生通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做学问,先通途,再入专途,由本达末,才是正途。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知天文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的通才。
  “善言古者,合之于今”。阅读经典著作对学生的心智有所启发,有所陶冶,帮助他们立身处世。这正是经典的现代功能所在。
  
  经典课程设置与大学教育
  
  在当今成为世界潮流的通识教育中,经典文本课程设置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大学都已成为共识。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是中世纪留给后世最可称赞的文化遗产,这一遗产历经文艺复兴之后形成了英国大学传统、德国大学传统、美国大学传统和苏联大学传统。比如,作为全美通识教育重镇的芝加哥大学,创设了一套“名著课程”体系。在整个大学四年中充分贯彻按编年史顺序研读西方名著的精神,安排一年级学生集中学习古希腊的名著,包括15位大思想家的传世之作;二年级以学习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前后的经典名著为主,共计24本;三年级主要研读16、17世纪的名著,多达27种:四年级侧重于从18世纪到当代的一些名著,共计24种。“西方文明经典”阅读,贯穿于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课程的每门课中,这就是“芝加哥大学”模式。后来的圣约翰学院成为实施这一课程体系的主要阵地。美国顶尖大学如哈佛、哥伦比亚、斯坦福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上是以阅读西方经典文本而展开的。
  我国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一方面借鉴了欧美的做法,另一方面也结合本区域的现实与传统文化,不断推进本土化进程。港台大学如国立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在学贯中西、打通古今的主旨下,经典著作的阅读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内地高校也已深深感到以经典文本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重要性,并作了有效的尝试。著名学者现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强烈呼吁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是单单罗列数百门素质课程,一定要改变概论、原理加通史、专史的模式,代之以研读古今中西原著经典,并以经典阅读为中心,建设中国大学本科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诸如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两课作为全校必修课。笔者认为,普遍采用深度经典阅读的做法对我们进行经典文本教学会发生很大的启发。 “一体两翼”经典文本教学模式的探索
  多年来,我们聊城大学文学院教学改革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19个世纪80年代,文学院教学注重双基:“高师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