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邱国玉 王 佩 谢 芳
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可根据师资条件、学科、专业的不同情况由院系具体确定。
(2)沟通与交流。本科生导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定期联系的制度,其中,面对面的交流与辅导是必备环节。导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全面掌握被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业、兴趣以及心理等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3)导师指导选课。在现行学分制条件下,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以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安排学习进程。
(4)学生参与科研。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进一步研修一些专业课目,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基本研究技能,完成毕业论文。
3、对北京师范大学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调查
配合我们的课题研究,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地球生命科学类院系108份调查问卷。通过这些问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些基本认识。结果表明,75%同学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很有必要:72%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只有17%同学无所谓。
在“实施导师制后有哪些帮助?”多选问题中,有70%的同学认为可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前沿问题;有50%的同学认为可以加强师生交流,通过参加科研项目,有从头到尾做一整套事情的完整的过程;而可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分别占46%和44%。
以资源学院2003级本科毕业生来看,全班共38人,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毕业时有6人出国深造,2/3的同学进入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学习,其余同学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同时,通过对2003级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能更快地融入老师的科研课题中,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与钻研能力较高;参加工作的同学也体现出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独立思考,结合实际提出项目方案。
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引领学生在宽泛的课堂学习基础上迅速深入到具体的专业领域,深入学习和掌握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前沿问题,实现“厚基础、精专攻”的培养目标;通过参加导师的研究课题,学生在“文献阅读一问题发现一实验设计一实验实施一数据分析一结果汇总”等环节得到锻炼,实际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导师对学生在为人处事和毕业选择等多方面的指导,对学生个人将来的发展极其有利,是很有效的培养模式。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完善措施
因为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其实施还有以下意见。
在对“您认为实行导师制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的问卷回答中,“导师太忙,时间紧”占78%;“学生课程多或准备考研等”占54%:要求不明确的占33%:学生不积极占24%;激励措施缺乏的占到22%;而经费短缺、导师缺乏经验、周期短、考核不具体等所占比例较少。
通过以上问卷和走访导师,目前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导师时间少,师生双方缺乏有效的时间保障;其次,由于存在考研、出国、就业的压力,很多学生是按自己的想法来规划最后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导师的介入起不到充分的作用;再次,没有制度保障。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只是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探索。由于缺少了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导师工作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实行的效果。
根据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便更好地完善这一制度。
第一、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基本教学制度确定下来。在学制方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多样化要求,变单一四年本科教育学制为多级分流的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导师制”培养模式。从导师的选拔、管理、考核到监督激励等都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
第二、导师的配备。充分挖掘配置本校的导师资源,选拔合格、有责任心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和考核指标,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可考虑将高年级指导模式逐步过渡到全程指导模式。如师资不足,可选拔有职责心的研究生扩充到队伍当中来,建立本科生导师队伍梯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阶段、分导师的做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三、导师制的配套设施完善和建立。需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保障体系,包括学生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学分制的管理制度等。此外,还包括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转变传统的培养观念,切实建立起与本科生导师制相适应的配套培养服务体系。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各院校在具体的政策和做法上还在探索,但是本科生导师制将成为我国本科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06-22-3资助)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