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从教学评估的反馈意见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调整
作者:尹根德
关键词:教学评估;课程体系;英语专业;建议
一、问题
自2005年下半年教育部正式对全国部分院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进行评估以来,接受评估的院校达八十来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参评院校的教学质量和英语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参评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然而,正如评估专家在2004年12月的评估试点工作报告中所说,评估结果表明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戴炜栋,2005)笔者从一些2007年参加评估的院校了解到,专家反映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毕业论文指导和论文质量比较薄弱;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不完整;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面狭窄;专业课课程和课时不足。问题的成因除了戴炜栋(2005)所说的“师资力量有限,教学管理混乱,学科发展内涵和定位不清楚,不懂得外语学科的发展特点,教学质量意识薄弱”外,笔者以为与目前许多院校英语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弊端有很大关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在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导下制订实施的。主要的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选课、选修课及开设学期大体上是:
这种课程设置过于死板,培养规格单一,缺乏特色,听力、写作、和翻译课程课时尤其显得不足,既没有突出“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的全面培养的课程特点,又没有能够赋予学生充足的选课空间;既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面的扩展,又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多种应用方向类课程的需求,专业课课程和课时设置也有不足,从根本上讲,培养的依然是单纯的知识型“语言人才”,而不是“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调整建议
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反映了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原来的单纯的“语言人才”(掌握语言技能)向“复合型人才”(除英语以外至少还有一门专业的初步知识)迈出了一大步,支持传统的“语言人才”培养目标的是以语言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为主的技能教育。支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是以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的知识教育。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为了使自己的学生更具市场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评估专家反映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同时更为了英语学科的发展,有必要改造现有课程中不合理成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1)加强技能型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技能型课程主要指听、说、读、写、译各有侧重的单项语言技能提高课程。由于近几年来英语教育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随着中学英语教育新大纲的出台,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英语技能大大提高,写作课可以考虑从一年级就开设,一直到二年级下共四个学期,而从三年级开始就必须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写作课具有很好的连接性和延续性,且有助于“毕业论文质量比较薄弱”的问题的解决。因为目前毕业论文质量比较薄弱问题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另一方面,鉴于目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增开三个学期的口译课(个别院校已经开设),笔译课也可相应增开一个学期,鼓励学生报考口译或笔译证书,另外,高年级还可以增设课外英语原著阅读课程,进一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增强阅读能力。
(2)扩大英语专业选修课目,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选课的空间。“复合型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又要具备运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交际能力,针对不同场合进行不同类型的交流能力。为了满足兴趣多样的学生们的要求,为了扩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面”,也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社会,在具备师资的条件下,可以尽可能地开设一些英语专业选修课目,如:英语词汇学、英语教学法、翻译理论与译品赏析、英语演讲艺术、英语交流艺术、英语应用文写作、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概论、英语电影赏析、中西翻译简史、英语诗歌、英语散文、英语小说、英语戏剧、英语文体学、英语修辞学等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知识的弱项及毕业后工作的志向需要选择课程。
(3)增开应用方向类课程,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多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多以英语语言文学类人才为培养目标,很少考虑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近年来,英语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的毕业生就业已呈艰难之势,市场竞争力不断弱化,单纯的“英语人才”正逐渐地被拥有一个或数个(通常意义上的)专业、同时又有相当英语技能的人才所取代。鉴于这种情况,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定位、服务方向等,开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应用方向类课程(《大纲》上的第三类课程),如:法律英语、旅游英语、材料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开设了多大八门医学英语相关课程)、金融英语、体育英语、外贸函电、对外汉语、汉语写作、涉外文秘等。当然这一类的个别课程如果英语专业教师无法用英语开出,可以请其他专业的教师用汉语讲授。
(4)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教学质量监控。无论是专业基础课、选修课,还是应用方向类课程,应增强应用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强调参与性,避免单一性;提倡能动性,避免机械性;主张交流,避免灌输。课程设置再完美、再科学,如果课程内容陈旧,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质量上不去,培养目标终究会落空,“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只不过是句空话。因此,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教学质量监控是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充足的课时得以正确实施、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