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外语教育政策指导下的普通高校外语教育改革

作者:田建国 常 秦




  摘 要:外语教育是国际交往的产物,其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日显突出,世界各国都根据国情制定有相应的外语教育政策来指导外语教育。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未逐步完善了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提高了政策本身的适应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这为我国普通高校的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社会和理论基础,也将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创造较为优越的条件。
  关键词: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改革;外语教学
  
  一、国内外20世纪80年代后的外语教育政策的对比分析
  
  外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国际活动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决定在特定的时期准许何种外语以多大的比例进入本国的教育体系,叫做该国制定的该时期的外语教育政策。一般地,一个时期的外语教育政策是中期或短期的行为,在政策制定完成后将大体保持不变以保持外语教育的稳定发展。同时该国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变化对其给予有机调整以保证其灵活的适应性。科学的外语教育政策有助于实现以下目标:满足国内各个学科人才外语学习的需要;保证与外语相关的社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
  
  1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概述
  (1)英国。自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后,英国教育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其中《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了国家课程,分为核心科目和基础科目,现代外语被提升为与历史、地理、技术、音乐、艺术和体育同等重要的基础科目。但是外语不属于核心科目,政府也未对外语教育进行阶段性的强制规定。
  (2)日本。1984年直属于日本首相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改革的最终建议:尊重个性教育原则;推进教育国际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为改革高等教育,临时教育审议会还专门成立了大学审议会。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高校改革越来越重视教养和教育相结合。1991年文部省通过大学审议会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改革》的报告,对大学提出新的设置基准:不再将本科课程分为一般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大类,亦不将其截然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各大学可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办学方针和思想,并可自主进行课程设置,在开设专门学科的同时必须适当考虑开设培养宽广深厚教养和综合判断能力以及丰富人性的课程。基于此,高校的科目不但没有强化,相反学生得到了更灵活更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就外语教育改革方面,到1998年大多数学校已将其编入教育教养课程,实行“四年一贯制”,课程分为两种类型:组合区分型(即将外语与一般科目组合再进行区分)和讲座区分型。以英语为主要外语进行实用英语、英语表现法、科技英语等的教学。各专业学部可以根据本专业特点自主选择,并与本学部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组合,编制教学计划,实现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在提供外语学习机会和鼓励学习外语的同时,学校规定外语30学时为1学分,低于一般学科讲授课程30学时2学分,以便引导学生合理处理各学科的关系。
  (3)美国。从1993年起,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CTFL)、美国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教师协会在美国教育部和国家人文捐赠基金的资助下,组织专家学者成立了“全国外语教育目标课题组”。1994年,美国教育部在《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中开始将外语列为核心课程,1996年,美国教育部出台了一部国家级课程标准《外语学习标准:为2l世纪做准备》(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Standards:Preparing for the21st Century)。1999年又发表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 for FLL in the 21st Century)。1999年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分为五个内容:语言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沟通(culturc)、相关知识(connection)、比较能力 (comparison)、社团活动(community),即“5C”,明确提出美国学生至少应掌握一门外语。1998年美国大学生选修外语课的比例为7.9%,比1995年提高了4.8%。就俄勒冈一个州而言,1986年该州高等院校学生选修外语的人数为18500人,1997年增加到30651人,比1986年增长了66%。美国高校所开外语语种共计153种。这些数据表明:①美国外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外语学习具有终身意义;②学生选修外语的自由度较高。
  (4)世界其他国家。澳大利亚教育部《语言问题国家政策》(1987)对外语教育规定提供英语外其他语言的服务工作和提供学习第二语言的机会。1997年澳大利亚将80年代确立的汉语、日语和印尼语三种关键外语扩大为汉语、日语、印尼语和韩语四种。
  卢森堡是欧洲的小国。卢森堡语在国内就业和国际交流上都有严重的局限性。因此该国制定有完整的外语教育政策,十分重视外语教育。外语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体制中,德语和法语不仅作为课程独立教授,而且在不同阶段作为一些课程的教学语言,国民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先后掌握德语、法语、英语和其他外语。国际公认卢森堡是双语教学的样板。
  
  2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
  1979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语种分布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其方针是:当前主要的任务还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但也要适当注意日、法、德、俄等其他通用语种的教育。到目前除东三省和内蒙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学外语主要为英语。1985年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本科用,1986制定出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1992年高教改革提出一要改革教育体制,二要改革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994年大庆会议上国家教委高教司委托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为大学英语教学上新台阶进行准备。1998年指委会在武汉会议上推出《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征求意见稿)。
  2004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高教厅[2004]1号文件“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下文简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更明确地将大学英语教学定性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至此,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引导下的外语(尤指英语)教学经历了1979—1985年的恢复阶段、1985—1994年的发展阶段及1994年以后的提高阶段。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具有以下特点:①阶段性强,各阶段联系紧密,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