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与师范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

作者:姚玉环




  摘 要:目前,师范生毕业论文质量严重下滑,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其根本原因是师范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受重视,缺乏研究性课程和研究性教学。为此,职前教师教育应主动适应未来‘‘研究型’’教师的需要,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写作实践,实施研究性教学,强化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从而提高未来教师的学术修养。
  关键词:师范生;毕业论文;“研究型”教师;科研能力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呼唤“研究型”教师,为此,职前教师教育应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师范生的科研素质与“研究型”教师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毕业论文,作为师范生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其质量在逐年下滑,抄袭、剽窃之风也愈演愈烈,导致毕业论文有名无实。有人曾痛切呼吁:与其如此,不如取消,有人说不能取消,没有毕业论文,大学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师范生的毕业论文为什么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什么难以成就一篇几千字的论文?透视其症结所在,寻找解决对策,或许比争论其去留更有价值。
  
  一、调整课程结构,改变研究性课程缺席的状况,强化科研意识
  
  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受重视,高师教育缺乏研究性课程,是师范生毕业论文存在的诸多问题的首要原因。从表面上看,80%~90%以上的专业课都是学科专业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学术性”了。它必须经过师范生的学术实践活动使其“学术化”,从而提升它们的学术价值,而事实上,这些专业课大都倾向于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研究性课程却只停留在口头上,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内容非常少,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似乎师范生不需要任何科研能力,只要掌握教师的基本技能就够了。结果,职前毕业论文难作,职后“研究型”教师难当。中小学教师不会搞研究,其根源在也于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欠缺,而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职前教育甚至是在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养成的。
  目前,我国新课程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教师自身科研素养普遍偏低,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实施充满困惑和茫然,相当多的教师不能自主设计教学方案。结果,有了好的课程却无法实施,使新课程改革大受影响。这不能不说,与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缺乏研究性课程和研究性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为培养富有潜力和创造力的“研究型”教师,高师教育要以终身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师范生和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及发展为出发点,重新设计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加大科研能力培养的比重,开发和建设既体现师范性特点,又具有较高学术性的专业课。让师范生在研究性课程的学习中,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学会独立思考、养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每门课程都必须写出论文,让撰写论文逐渐变成一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通过四年不间断的研究体验,提高师范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之不再视毕业论文为畏途。
  
  二、开展研究性教学,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中小学的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在大学里终结,教师的作用仍然是灌输知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地消化知识,考试时原封不动地复原知识。这种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的学习方式,使师范生养成了学而不思的习惯,不思考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当然就不会有课题,师范生的创造能力没有被激活,反而被消隐在缺乏思考的学习氛围里。一个年复一年只会应付考试而对问题缺少探究冲动的人,要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这篇大制作自然会困难重重。
  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若缺乏研究性的思考是起不到应有效果的,照本宣科,绝不是大学教学的特点,它只是学术研究的避风港。没有一定学术含量的教学,绝不会是好的教学,教学与科研在高师院校中应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难以割舍。”因此,高师教育探索和推广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师范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从而调动他们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对此,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可采用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交往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式。而针对中小学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和无力驾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际,组织师范生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性学习”的设计。还可结合学习内容鼓励师范生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自己立项,体验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总之,通过研究性教学,彻底抛弃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师范生养成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研的途径和方法。
  
  三、加强写作,改变科研训练途径单一的模式,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
  
  反思是“研究型”教师的重要品质和特征,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核心因素,它既是研究手段又是研究过程。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角色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还要反思自己的思考与学习方式”。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够发现问题,才能找到研究的起点和指向研究目标。师范生不会写论文,或者以写论文为畏途,正与缺乏反思习惯和日常写作实践有关。为此,职前教师教育要营造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写作是培养师范生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反思和研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写作者要根据所拟题目广泛阅读、调查访问来搜集资料,再经过缜密地思考后对材料进行筛选,然后凝练出自己的观点,拟订合理的提纲,最后还需要富有逻辑性地、顺畅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因而要充分利用写作这一反思功能,对未来教师的反思能力进行有效训练。除了一般写作课和科研论文写作课要写,其他专业课和选修课都可通过写作来完成学习、作业和考试。使他们在思考理论的同时发展实践能力,在反复实践的同时促进反思,提高理论水平。
  
  四、强化过程管理,改变制度执行不力的局面,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尽管学校在教学规定上赋予毕业论文很高的地位,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但由于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使得毕业论文出现了“抄袭”、“剽窃”及论文指导、评审和答辩走过场的现象,使毕业论文的功能很难实现,原因是怕学生及不了格,毕不了业,影响学校声誉和招生。学生正是抓住这一点才无所顾忌,对毕业论文采取应付态度,只要按时交上毕业论文,就能够通过并拿到学位。毕业论文对于师范生拿到学位丧失了最基本的约束力,毕业论文应有的考核功能自然得不到真正发挥,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也很难达到,
  因此,构建一个毕业论文质量跟踪和监控体系来强化过程管理,是确保论文指导和写作过程各环节优化的关键。在论文写作期间,必须保证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见面次数,从选题到搜集资料,直至撰写、修改和定搞,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层层把关,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力度。学生也必须严格按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独立完成写作过程,尽可能减少和消除抄袭的机会。为此,学生和教师互为评判者和监督者,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次数和程度,学生论文写作的优点、创见、难点、缺点等都要一一记录在评分表上,依此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督促。最后,对毕业论文完成出色的给予奖励,对写作态度不认真、弄虚作假的给予相应的处罚,严重的取消毕业资格。同时,根据毕业论文和学生的反馈,对指导教师也实行适当奖惩,对不负责任的教师取消其若干年的毕业论文指导资格。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职前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一个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在大学里要学些什么知识,培养哪些素质,是职前教师教育应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确立“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从职前开始、从师范生开始的观念,有助于师范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从而推进“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进程。
  
  (本文是內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研究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0560)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