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谈如何搞好大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
作者:姚 蓉
关键词:《红楼梦》精读;课堂互动;教学效果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曾经出现多次教育改革(或教育实验),其中很多改革实际上就是“教学方法改革”,如“自学辅导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等。近年来,又一直就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无休止的争论,从“灌输式”、“理论式”、“压迫式”到“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而能够促进师生双方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互动式教学,似乎被大学师生共同遗忘了。笔者通过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开设专业平台课——“《红楼梦》精读”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大学课堂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方法得当,大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也能颇受学生欢迎,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大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三个动态因素以信息为载体的互动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把教学视为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单向型过程,有着相当大的局限,其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工作的重心,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上位角色。这种以讲授知识为主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常常忽略学生的个体性,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更不会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致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唾沫横飞,学生在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场面。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使得他们的课堂表现欲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大学教师时常发现对学生提问,如同叫喊于荒野之中,得不到任何回应。久而久之,教师会产生“孺子不可教也”的职业倦怠感。更有甚者,还会导致师生之间交流的隔阂及师生关系的紧张,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实际教学效果的下降。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没有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被认为是假教学。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主客体论”等观念,以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社会学研究也认为,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课堂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首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互动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很多名师在上课之前都非常注意与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互动,建立和谐、安全、活跃的心理气氛,为课堂互动教学奠定基础。要较好地实现情感互动,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课堂教学效果就好。
所以,教师工作的真正对象不是知识,而是学生,教师应通过本学科难点、重点、疑点问题,启迪学生的心智,和学生共同思考。只有当学生的课堂热情被唤起,师生之间才会形成良性互动,教学效果才会呈现。因此,在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过程中,课堂互动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们思想敏锐,在许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要引导得法,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二、大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实施经验
笔者受命为上海大学文学院“本科教学高地”开设“《红楼梦》精读”这一课程时,首先想到这是一部深受大众喜爱的古典小说名著,许多学生都已阅读过作品或熟知其中的人物和情节。那么,以此为基础设置一定的专题,展开广泛的课堂讨论,必能建立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抱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笔者对教学中的课堂互动环节加以精心设计,使课堂互动便成为“《红楼梦》精读”这门课堂突出的教学特色。
笔者在“《红楼梦》精读”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
1 师生互动
教师是课堂互动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课堂互动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新颖、教学组织是否周全有着直接的关系。保证教学互动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材。互动式教学的选材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材应当在整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由易渐难;选材需具有辩论性、启发性、思考性;选材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当然,教师要立足于本职,充分尊重教学规律,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当给出不同的互动选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建设意见的能力。
在给出互动选材之后,有三种师生互动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由教师逐一提问,然后由学生做出回答;二是将学生分成两组或若干组进行辩论,教师再归纳总结;三是由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辩论,教师再适当点评。无论采取何种互动方式,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选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堂互动激情。
当学生纷纷提出各自的观点与意见之后,其最原始与现实的心理渴望是希望从教师处得到观点正确与否的评定,或者能够听到教师阐释自身观点理由的声音,此时,教师的点评便显得尤为关键,笔者认为,教师的点评应当在剖示自己观点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互动热情与探讨精神应当多予鼓励和赞许。尤其是对那些解答偏轨的学生更应在释惑的同时,肯定他们的参与和思考。
笔者在每次课堂互动活动实施之前,都会精心设计课堂互动的讨论话题,选取《红楼梦》中众所周知而又带有一定争议性的人物、情节,展开课堂讨论,如“贾宝玉是叛逆者吗”、“林黛与薛宝钗孰优孰劣”等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每次课堂互动的实施过程中,更是精心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林黛玉进贾府”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异同时,笔者先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播放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这两个片段,以此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当大家津津有味地看完这两个片段后,首先问他们对电视剧的表演有何看法,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如“贾宝玉太老了”、“探春太胖了”、“宝黛初会没有拍出书描写的那种感觉”等。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推动他们思考这两段情节的异同时,他们自然就跟着我的引导,把话题集中到主要问题上来。然后,同学们发现了林黛玉与刘姥姥因为身份不同,在贾府受到的待遇差别很大,不少同学举出书中的描写来论证这一点。看到他们将思维局限在二者的差异上时,又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们,那这两个情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呢?于是同学们又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