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作者:张守凤 蔡先金




  摘 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外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探索,分析了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培养大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前提。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现代大学的发展趋势,使得大学和经济、社会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要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相适应,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要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此,高校要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必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国外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借鉴
  
  1 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近些年,国外管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2 面向实际,突出能力培养。为了使避免管理类学生的学习过于理论,脱离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的尴尬局面。国外许多大学更加注重于使学生面向实际问题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如德国、美国在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某个实际项目,把学生组织在若干个小组内,几个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合作完成项目。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的职业领域,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了与不同专业、职业人员的合作能力。国外许多应用型大学都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在工厂、企业进行。
  
  3 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训练条件。在美国,大学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资金和项目,学校提供研究人员进行开发研究,学生可以获得实习和参与科研的机会。德国FH“企业主导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典型。FH的新生入学前要有大约6个月的时间到企业预实习,进入FH主要学习阶段后,有两个完整的学期被安排在企业或管理部门实习。第一个实习期安排在第3学期,第二个实习期安排在第7或第8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并将实习与毕业实践结合,解决企业实际的真实课题。在FH模式中,实践教学经费主要来自企业;企业主导着FH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教学中科研选题全部来自企业需求和为企业服务;企业是实践教学成果评价考核的主体。在合作过程中,政府通过有关法规使合作制度化,为FH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4 国外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对应用型大学的师资要求更为严格,该国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证书方面的要求。许多国家的管理类专业的培养都在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他们从企事业单位招聘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余力的高级主管来校担任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二、当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观念滞后于专业发展。多年来我国管理类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管理类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忽视实践教学较之其他专业而言其后果更为严重。由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理论教学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这使得教学对象的专业技能不能得到有效训练,从而导致教学成果达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前社会普遍反映管理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应用能力较差,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确存在着较大问题。对此,必须改变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
  
  2 实践课时太少。课时少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据调查,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包括军训和劳动等时间在内,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美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教学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英国为2L:1;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设计、实习等环节的课时约占教学计划总时数的2/3;在法国,教师每讲1节理论课都配有2~3节的实践课。
  
  3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长期以来,管理专业的教学将重点置于理论的研究和基础知识的讲授上,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表现形式枯燥单一,教学实践环节应包括毕业实习、学年实习、模拟实验、社会调研、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而现在是用实习代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尽管也要撰写毕业论文,但也很少与实践结合起来。
  
  4 教学环节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理论课教师不知道学生的实验情况,不能随时调整授课内容以强化学生的薄弱环节,课堂讲授大多以案例分析为管理类课程实践学习的主要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实验课教师也不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实验指导比较盲目。虽然有些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之外安排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多年来课程设计一般都随堂进行、纸上谈兵、力度不够,效果不够理想,而相当多的课程仅限于课堂讲授,没有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管理专业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题目偏小单一,得不到综合性训练,题目重复,多人同题,要求不严,单师(只有校内教师)指导等。
  到公司、企业实习是培养合格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企业怕干扰生产管理的正常运行,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很多实习单位把接纳的实习生当成免费的勤杂工,却未指定专门的企业实习指导人员来教学生开展工作,导致实习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丧失。
  
  5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不同专业各自为政,导致经济管理实验室追求小而全,同一学校在软件、硬件建设上重复购置,重复建设,各专业的竞争逐渐集中于对学校有限投入的争夺上,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容易导致专业间出现人为壁垒,实验室资源共享困难,协同发展更是难以实现。
  
  6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管理类专业的很多课程属于应用型很强的专业,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师,

[2]